古诗云: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看来,古时候也是有高楼的。不过百尺高楼,也就几十米高度,跟今天各地频频建造的摩天大楼相比,那就寒碜得很。别说跟这些地标性的高富帅建筑比,就是跟一些政府办公大楼比一比,也得甘拜下风。昨天的学习时报登了中组部部长李源潮的一篇讲话,李源潮在里面提到,“我们下去调研,看到不少县委大楼、市委大楼都盖得很高,有的比省委的楼盖得还高、还气派,就感到很忧心。不光是担心盖楼花钱,更是怕干部进了高楼,夏天有空调、冬天有暖气,谁也不肯走出大楼,就会与群众疏远了!艰苦奋斗的传统不能丢,丢了最大的危险是脱离群众。”你看,都高到脱离群众的份上了,高乎哉,高也!
政府大楼造得高,与官员脱离群众,看上去好像并没有必然联系。再怎么高的楼,电梯一摁,很快就能接上地气。搁在古时候,一层一层这么走下来,估计是没什么精神气再去走家串户、察访民情了。可是住在高楼里官员和住在平房里的官员,这两者之间,还真有可能产生与民众距离的差异。高楼高大气派,是一种身份的象征,有了高楼,高楼里的设施不能少了吧。三伏天的,当然是呆办公室凉快,数九寒天,也是办公室里暖和,习惯了办公楼里的舒适,也就看不到酷暑严寒下的民生民情,与楼外的真实世界产生了距离与隔膜。
“生活太安逸了,工作就会被生活所累。”鲁迅先生的这句话说得没错。不过,再往深里想一下,县委大楼、市委大楼都盖得很高说明了什么?盖楼是需要钱的,盖高楼则需要很多钱。时常爆出一些贫困县的政府大楼豪华气派,赛过白宫,气死故宫的新闻,而可能当地的学校则破败不堪、有的甚至还是危房,宁可自己起高楼,也不把有限的资金投入到教育、医疗等民生工程中去,这本身就是一种对群众的疏远和脱离。
更让人担忧的还不是官员住的办公楼高,而是在心里把自己供在高楼上。自认为官员是特殊的,是高高在上的,是入则暖气空调出则宝马佳人,下去视察前呼后拥下雨天还有人帮着打伞的,高到了这个份上,脱离群众的危险系数也就很高了。
破眼前高楼,不易,破心中高楼,更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