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报灾情,哭穷哭的不是时候

时间:2012-05-25 11:19   来源:工人日报

  湖南省桃江县5月12日遭受洪灾,县民政局有关直接经济损失的数字是1800万元,而防汛办向媒体提供的灾情汇报材料却是8900万元,暗含“水分”。《法治周末》记者前往调查,发现实际灾情并不严重,与防汛办材料大相径庭。当地官员回应称,“因为新闻单位要得急,数据都是在一夜中估算统计出来的。”

  既然统计得匆忙,为啥没统计少,偏偏统计多了?8900万元和1800万元可不是差得一星半点儿。再说,相关部门事后是否发现统计错了,若发现了为何不及时订正?一位知情人士的说法颇有深意——“防汛办夸大灾情或许不是无意中出错,这是当前少数地方政府上报灾情的‘潜规则’,夸大灾情更容易引起上级部门领导重视。”

  一些地方擅长玩“数字游戏”、随意夸大或缩少数据的事,并不鲜见。要钱的时候就哭穷,说治下有多少贫困人口需要救济、多少项目没有资金启动;要政绩和荣誉时就炫富,说人均收入如何增长了、大企业的产值如何提高了、环境污染如何减少了,等等。在相关部门眼中,统计数据是否真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数字能为我所用,趋利避害。如此背景下,桃江县夸大灾情的做法,便不难解释。

  不管桃江县此次弄错数字是有心还是无意,有个问题该引起注意:各地每年都会发生一些大大小小的灾害,救灾、援建要支出不菲的费用,如果每个地方政府都搞虚报和浮夸,趁“灾”打劫上级政府,不但影响救济政策、财政分配支出、资源优化配置,而且虚报换来的资金更有可能成为一些部门侵占、挥霍的对象,进而滋生腐败。

  问题的关键是,对这种发“灾难财”的势头,有关部门是否有所警觉?对于灾害实情,有关部门有监控、核实的制度机制吗?或许核实有困难,但绝不是不核实、不调查的理由。

  一方面,当然要呼吁地方政府多些实事求是,少些“见利就上”,但更重要的还是相关审计制度、救灾物资使用监管机制及相关法规的进一步健全和完善。

编辑:张洁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