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冒充国家发改委的“副司长”,实际上是一个专门冒充国家公职干部、骗吃骗喝骗钱的江湖骗子。据不完全统计,近些年来,被骗的官员从县长到省部级官员以及各地商人人数不下上百人。(5月21日《新快报》)
要说到了21世纪的今天,应该很少有人再相信“空手套白狼”、“天上掉馅儿饼”之类的好运气,只是偶尔能在无聊的古装剧里看到编导杜撰的故事。没想到,电视剧里的情节却在现实生活中发生了,而且还不在少数,随意打开一个搜索引擎输入“假冒官员”便会弹出一大堆来。笔者对比发现,冒充官员行骗的人大多数文化层次较低、演技拙劣,只要稍加留意完全可以将其打回原形,让人遗憾的是,大多数人都拜倒在权力的荣光之下,很少去查证、质疑“官员”的真实身份。
骗子在选择冒充对象时,官员身份往往往最受青睐。缘何如此?只因官员手中掌握了大量的资源和审批权力,且对这些资源和权力的监控力度和范围十分有限,官员的自由裁量权极大,为他们“权力寻租”预留了空间,在此种情况下,官员的一句话可以让人赚个盆满钵满,也可以让人一洗如贫。
资源的过渡集中、权力的畸形分配,让官员成为炙手可热的结交对象。许多人,尤其是经商做生意的人,对结交有权有势的官员更是情有独钟、乐此不彼,总是抱着“有官员当靠山,不想赚钱都难”的心态,四处托人打听、牵线搭桥与官员交朋友、拜把子,对官员身份的真伪完全不加辨别,才闹出众人被骗的笑话。
假冒官员屡屡得逞且屡禁不止的事实让人啼笑皆非的同时,更需要反思现象背后的深层矛盾和问题。
对政府而言,关键是要尽快填补权力分配漏洞,打破权力过分集中的束缚,规范官员权力运作程序,让官员手握重权却不敢肆意挥霍。据了解,许多国家都曾遇到类似问题,各国采取解决的手段千差万别,有的成功了,有的失败了,我们可以从这些经验中汲取营养,制定出一套符合我国实际的,可操作的机制。
对于普通人而言,要打破官员是“护身护”、“保护伞”、“财神爷”的迷信心态,做人干事应脚踏实地,遵守国家的法律制度,不要整天想着如何“走捷径”、“拉关系”、“开后门”,只要行得正坐得端,就不用在官员面前卑躬屈膝、低声下气,也就不会钻进冒牌官员设下的圈套中。
假冒官员是制度漏洞、人心扭曲下的畸形产物,社会上出现此种情况不足为奇,但如果该情况常年大行其道而得不到有效根治,定会让人笑掉大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