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讨城市过度硬底化,会不会纸上谈兵

时间:2012-05-09 14:00   来源:羊城晚报

  5月5日一场暴雨突袭广州,“水漫金山”再现。广州市常务副市长陈如桂隔日调研时表示,要检讨城市过度硬底化建设,大面积的硬底化导致降水全部进入城市排水系统,排水系统不堪重负。随着城市不断扩容,硬底化面积越来越大,容易出现新的水浸点。

  广州耗巨资治水数年,几乎全城翻个遍,为何还是逢雨必浸?这是市民最直观的疑点。诸如老“黑点”解决而新“黑点”又来等怪异现象,更是令人纳闷。当然,政府从不缺言之凿凿的解释。比如天河立交水浸7年未愈,水务部门就说主要是地处洼地,大雨时四周围的水荫路、环市路、天河路等约5平方公里区域的雨水都涌来,天河立交成了“锅底”,想不水浸都不行。

  从点到面,陈如桂此对城市过度硬底化建设的“发现”似乎更具宏观性。但事实上,有关城市过度硬底化对水浸街的影响早有提及。前年四五月间广州相继遭遇几次罕见水浸,职能部门就“挖”出原因除了排水系统设计标准过低以及多处工地违规排放导致排水系统被破坏之外,另一就是城市硬底化越来越严重,以致雨水难以自排,90%要靠排水管网排走,导致管网不堪重负。此前天河岗顶、中山一路立交等处水浸,都曾被认为与硬底化不无关系。

  面对一次又一次水浸街的不堪境况,广州已经绞尽脑汁,但还是有点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感觉。水浸新“黑点”不断冒出来,全面、深入地检讨广州水浸街不治的原因已经不能回避。

  既然认定城市过度硬底化是水浸街的罪魁祸首之一,如何亡羊补牢以及避免重蹈覆辙,也就是必须解答的考题。一方面,对于过往失策的检讨,不能仅停留于挂在嘴边,理应展开全面的调查,能恢复的绿地、湿地应及时恢复。另一方面,抓住规划的源头,将治理水浸街纳入城市建设用地、建筑物审批等不可或缺的程序,尤其是老城市的改造,以免继续给城市不堪重负的排水系统雪上加霜。

  在寸土寸金的城区,高楼大厦见缝插针。尤其是在土地财政的刺激之下,要留出绿地、湿地、水塘等以吸收雨水,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而,如果缺乏建设真正与现代化名副其实的城市的胸襟,没有为后代谋福祉的远见卓识,无论是恢复能够恢复的绿地,还是遏制城市过度硬底化建设的趋势,都可能是纸上谈兵。

编辑:张洁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