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从“关门选拔”到“开门竞选”

时间:2012-05-02 10:14   来源:中国青年报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干部人事制度进行了多方面改革,干部选拔路径也发生了深刻变化。其中最根本的就是逐步实现了从“关门选拔”到“开门竞选”、从“少数人在少数人中选人”到“多数人在多数人中选人”、从“伯乐相马”到“赛场选马”的重大转变。

  从三中全会到十三大:废除终身制、推进干部“四化”

  在废除领导职务终身制方面,建立了干部离退休制度、退居二线制度等。在1982至1984年进行的领导班子调整中,约有90万名老干部退到二线、三线。到1986年底,全国共有137万名新中国成立前参加工作的老干部离休或退休。

  在实现干部队伍“四化”方面,首先是加速各级领导班子的“四化”进程。到1983年,调整后的省级领导班子平均年龄降到55岁;具有大专文化程度的由20%提高到43%。新提拔的领导干部占新班子成员的44%,其中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占71%。

  截至1984年9月,调整后的县级领导班子平均年龄在45岁左右,40岁以下的约占33%。新进班子领导干部占新班子总人数的53%,年龄在40岁以下的近47%。具有大专文化程度的,由原来的10.8%提高到45%。

  从领导干部选拔方面来看,虽然基本上还是延续了过去单一的组织选拔路径,但也有一些变化:

  一是在干部管理权限上,实行下管“一级”。过去,在干部管理权限上,原则上实行的是“下管两级”的干部管理体制。1983年10月,中组部作出《关于改革干部管理体制若干问题的规定》,提出“管少、管活、管好”和分级分类管理的原则。1984年7月,中央决定适当下放干部管理权限,实行“下管一级”的干部管理体制。

  二是在干部选拔标准上,突出强调“四化”。三中全会后,邓小平明确提出了“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要求,这既是干部队伍建设的基本方针,也是干部选拔任用的标准。

  三是在干部选拔方式上,开始进行“探索”。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继续实行选举制和委任制的同时,也开始对干部选拔方式进行了一些新的探索。其中包括从1980年开始,一些地方先后采取了民主推荐、公开选拔领导干部的做法。

  1982年,中央提出选拔领导干部、调整领导班子“要打破神秘化和手工业方式,坚决地、大胆地放手走群众路线”。在中央这一精神的指引下,民主推荐干部的做法进一步推开。一些地方根据中央精神和形势需要, 开始采取“群众推荐”、“民意测验”、“民主评议”、“差额选举”等办法选拔领导干部。

编辑:于斯文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