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红十字会总会捐赠信息发布平台7月31日上线试运行,图为发布平台截图。
红十字会的公开透明一直是公众高度关注的话题,尤其是“郭美美事件”以来,红十字会的一举一动都备受瞩目。近日,中国红十字会总会捐赠信息发布平台上线,但被细心网友发现诸多纰漏。越公开,漏洞越多,越解释,越被抹黑,红十字会像是掉进了“塔西佗陷阱”:当一个部门失去公信力时,无论说真话还是假话、做好事还是坏事,都会被认为是说假话、做坏事。面对声声质疑,中国红十字会该如何重挽公众信任,走出“塔西佗陷阱”?
信息平台要专业 岂能“带病上线”
善款数据的出入,哪怕是因录入差错,也很容易影响慈善机构的公信力。慈善机构除了要具备责任感之外,还要专业。
知名时事评论员曹林在新京报撰文说,红十字会这个查询平台,目前还没有做到这点。比如,明明统计的是玉树地震的捐款,可打开网页,发现有的捐款时间早于地震;除此之外,善款使用情况也过于简单,相比于一些民间慈善机构,专业性显得很不足。红十字总会应该明白,身为慈善机构,面临公众的“挑剔”的眼光是一种常态,最好的应对办法是以最大的责任心去完善、改进。捐赠信息发布平台,不仅要让公众看到善款的去向,还要展现出红会的责任心和专业水准。
深圳特区报刊发廖保平文章则认为,这个平台是“带病上线”,数据混乱、漏洞多多,恐怕不能简单地归结为“技术纰漏”,更不是“难免会有差错”,“发布平台还不是尽善尽美”等等可以搪塞的,而是红十字会在用什么样的态度来面对慈善的问题。他认为,只有对善人、善心、善行、善款本身怀着敬佩和感怀,才能够“以心交心,珍贵如金”,用心去做一个准确无误地传递爱心的慈善传递者。
重挽公众信任 须苛刻检讨自身
面对网友们指出来的无法回避的纰漏,当红十字会以“工作量大”、“成本太高”作为说辞时,它可能未意识到,这是对自己存在价值的一种根本性消解。
“正确的方向配以正确的态度,就仍然存有留住公众信心的一线希望。”南方都市报社论说,在郭美美事件之后,红十字会曾向社会承诺,要做到“两公开两透明”,即捐赠款物公开,财务管理透明,招标采购公开,分配使用透明。目前的捐赠信息发布平台,充其量不过是在第一个“公开”上刚刚迈出了一小步而已。既然是红十字会苦心研发的信息发布平台,仅仅承载一项功能未免过于浪费,如果真有诚意重挽公众的信任,除了提供详明的捐赠信息,红十字会的财务收支、招标采购等情况也必须全面公开。
对于一家有着全国和国际影响力的公益组织而言,仅仅公开重大自然灾害捐款信息及善款使用情况,与公众的期待、法律的要求相差甚远。第一财经日报刊发资深公益人士评论也认为,红十字会应当做的是,公布所有的捐款信息及善款使用情况,而不仅仅是重大自然灾害。公开才有价值,透明才有意义。而透明则是对外筹款的公益组织的必修课,而不是选修课。
中国青年报刊发胡印斌的评论更是强调,公众对于红十字会此番的捐赠公开抱有很高的期望,万不可走走形式就行。事实上,这也是红会扭转其公众形象的良好契机,那就是以一种更开放、更公开的姿态应对公众的质疑,这样才有可能渡过危机,重新塑造公众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