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统计,目前中国内地31个省级行政区中,逾半以上公安机关开设了官方微博。截至3月底,在新浪微博开通并认证的中国政府机构包括官员已增至3000余个,并呈快速增长中,其中不乏高层和高级官员。专家认为,互联网的互动性和开放性非常适合充当政府与民众交流的补充渠道,微博会继续成为政府和公众表达意见的重要平台。它不同于信访方式,微博上讲的话更朴实鲜活,多了真话,少了官话。(中新网7月4日)
作为互联网技术进步的结晶,已与手机实现即时互联的微博,确实为消费者提供了更方便快捷的社交平台。不过,政府机构或官员开设微博,到底能够在多大程度上促进工作作风的转变,达到提升办事效率,促进官民互信的理想效果,现实中并没有佐证此二者具有必然因果关联的范例。
政府和官员从“触网”到深入,大抵可分为三个阶段:政府网站、(实名)博客、微博。无论是网站、还是博客,抑或微博,共性在于,可借此实现与公众沟通互动。无论是哪种方式,只要用好用活,均可能有效促进工作。
据工信部透露,目前100%的国务院组成部门和省级政府、95%以上的地市级地方政府、85%以上的区县级地方政府建成了政府网站。不过,盛况的背后又存在“重建设、轻服务,重信息发布、轻在线服务,重社会管理、轻公共服务”的普遍现象。相比之下,陕西省渭南市合阳县政府网站因回复率高达100%,一时成为社会美谈。如此看来,努力让每一种平台发挥应有的社会效益,这远比追赶时髦更有意义。
不可否认,网络有其独特优点,利用好这些新兴技术当然有可能促进工作。但对基层群众特别是那些远离城镇的偏远地区,真正对网络熟知者往往只限于年轻人。那些年长或者与网络并不亲近的群众,大都难以与微博官员进行交流,其所思所想,自然难以借助这一“超前”的平台有效反馈。
实际上,能够与非网民群体实现“零距离”对接的途径有很多。比如,可以公开个人电话联系方式,可以定期定点接待民众上访,可以凭借一双“铁脚板”勤于深入基层……时至今日,当初为许多地方推崇的电话公开,到底还有多少地方仍在坚持呢?倘若过于专注形式的规范化,又如何避免坠入轰轰烈烈搞形式,扎扎实实走过场的形式主义呢?
过于专注于外在表现形式,这实际折射出的是一种“形式盲崇主义”。在此现象背后,理当重视的实际效果,往往因为形式的张扬惹目乃至有政绩甜头,反倒屈居其次。更为甚者,倘若我们忽视对效果的关注,反倒在形式上关注过多,很难说不会“激励”更多官员方面苦思冥想,疲于形式创新,却不思效果几何。
对公众而言,衡量政府公信力和官员政绩的尺子只有一把,那就是生活得到改善,幸福指数得到提升,至于怎样实现这些目标,理应由政府因应时势,科学抉择,而不是以形式取代政绩。摆脱对形式的盲崇也不难,关键让基层群众的意见建议,成为领导干部绩效评价的重要内容。当基层民意能够有效牵引领导干部的“牛鼻子”,至于领导干部到底是选择哪种方式,赢得群众的支持和肯定,则可视之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何必千篇一律,兴师动众。(禾刀)
[责任编辑:张洁]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