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数据“章鱼哥”须筑牢防火墙
时间:2011-06-16 11:04 来源:羊城晚报
在国家统计局6月14日公布5月份中国一系列宏观经济数据前,和以往一样,5月CPI等核心数据已经在网络上频频疑似提前“走光”。有关专家建议,相关部门应加强相关人员的职业操守建设和舆情监控,对屡屡命中的“神算子”予以调查,切断数据泄露的黑手。(6月14日《京华时报》)
近年来,国家统计局发的经济数据屡屡被某些媒体、机构、人士提前精确“预测”。仅2008年以来,路透社就累计7次精准“猜”对了我国的月度CPI数据。6月14日,国家统计局发布5月主要经济数据,与外媒此前的报道也基本吻合。这到底是他们的预测能力超过“章鱼哥”,还是统计数据提前泄密?这无疑是一个沉重的话题。
据国家统计局介绍,经济数据在正式发布以前,会被提前提供给相关宏观经济决策部门和领导层进行参考。数据生产、传递诸环节都可能成为泄密风险点。对此,国家统计局原副局长贺铿曾直言,数据提前泄露是因为太多部门在数据正式发布之前就已经看到了。
随着经济全球化改革的不断深入,从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到外汇市场,市场对经济数据越来越敏感,对于那些提前获得经济数据的人来说,数据意味着可以搞内幕交易,意味着可观的经济利益。经济数据关系到企业、投资者与广大公众对国家经济前景的判断和决策,经济数据泄密的危害显而易见:影响金融市场的走势,损害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与普通投资人的利益,危害国家经济安全和统计数据的公信力。
笔者注意到,为减少数据被泄露的可能性,有关部门已经采取了一些措施。据说,国家统计局已将CPI数据产生和发布的时间差从72小时缩短到48小时,并正在考虑和论证进一步缩短数据产生和发布的时间间隔的可行性。缩短数据产生到发布的时间,缩小知情人范围,尽可能减少泄密风险,这无疑是必要的,但是只要数据产生与发布有时间差,有利益玄机,泄密风险依然存在。
相对于泄密的危害与非法获利而言,纪律处分与离职处理,显得无关痛痒。尽管国家统计局声称,严厉谴责任何泄露还在保密期数据的行为。但是,国家统计局此前传出某秘书被怀疑泄露数据的消息,此后不了了之,未见有人付出“严厉”的法律代价。正是由于违法成本太低,导致经济数据泄密数据事件屡禁不止。国家统计局盛来运在6月14日的发布会上回答提问时说,有关方面正在调查宏观经济数据泄密问题,国家统计局一位工作人员涉嫌数据泄密正在接受调查,统计局将进一步加强数据保密工作。但愿这次调查有个“下回分解”。
在我看来,面对愈演愈烈的数据泄密行为,一方面,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筑牢经济数据安全的法律防火墙。针对可能出现的泄密行为,制定周密的防范预案和善后预案,打好制度补丁。另一方面,一旦发生经济数据泄密行为,除了启动善后预案以外,及时启动问责程序与司法程序,提高泄密者的违法成本,让泄密者认识到泄密得不偿失。用法律制度的力量管好提前知晓经济数据的虚假“章鱼哥”。(叶祝颐)
编辑:张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