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8日下午,海航执飞宁波至北京的两次航班均“被迫”延误,本应后起飞的航班却因一位“重量级领导”的登机而未按“先来后到”的原则提前起飞了。遭遇航班延误的网友愤而将当天经过公布在网络论坛上,称宁波机场让领导先“飞”,直指遭遇“领导特权”。(《新华网》5月13日)
在“特权”已经成为一张时代脸谱时,我们便不难在形形色色的事件中看到它穿梭的身影。从天上到地下,从食物到出行,“特权”都用自己无处不在的影响力开辟了一方方疆域。正是因为“特权”,所以既定的规则与秩序仿若不存,他人的权利也如无物。
如果“特权”通行之路日益宽广,那么,相对应的必是其他权利的通道日益逼仄。曾经发生在1994年的克拉玛依大火中的“让领导先走”,以323条生命为代价铺就了“特权”优先撤退的血泪之路,其中有280多名是未成年的孩子。在生命与秩序之间,这样的对比实在携带了太多的沉重与恐怖,而事实上,在宁波的“领导先飞”事件中,我们需要弄清楚的是,“特权”固然带有特定的傲慢,但在“特权”一马当先、畅通无阻的状态下,是谁在为它开疆拓土,打造通达之途?
1993年,当时的国家民航总局下发了《关于重要旅客乘坐民航班机运输服务工作的规定》。在关于“要客”的一系列服务规定中,民航局规定,要客订座、购票,应该优先保证。同时据航空界人士表示,每个航空公司的内部系统都有一个长长的要客名单。按照《规定》,如果订票者的身份是省、部级(含副职)以上官员,军队在职正军职少将以上军官,公使、大使级别外交官这样的重要客人,系统就会提醒:要客来了。这些“要客”不仅有专人协助办理登机手续、行李托运等杂事,还会有机场服务人员记录下其饮食习惯及爱好,并一一登记在册,服务极其细致化。甚至有的“要客”还享有航空公司高层亲自迎送或亲自为其驾驶飞机的特殊待遇。
内容细致、规格高端的“要客”服务凸显了“特权”在这其中的恣意悠游之态,而宁波这一次的领导“先飞”事件又为“要客”服务增添了新的内涵。个体的分量原本微不足道,但如果在这个个体之上加上“特权”,那么,他便足以以一当十,有领导乘坐的飞机可以先行起飞便证明了这一点。
“特权”之特,不是哪一个个体自己赋予自身的,而是在相应的制度土壤下产生的畸形生态和连锁反应。先有培育“特权”的特殊制度,再有扶植“特权”成长和蓬勃的多方维护举动,这其中,谈不上谁的过错更大,只能说,制度的骄纵与行动的谄媚为“特权”开辟了一条又一条无阻的航线。而相辅相成地,这些“特权”航线的开辟又进一步助长了“特权”自身的膨胀。
其实,“特权”思想盛行的当下,又何止是天空中划出了一道特辟之线路?近日被媒体披露的一些机构所特有的“特供基地”,也一样为“特权”的内涵作出了注解。而在“特权”暴走之下,普通民众失去的不仅仅是时间等待的平等、秩序遵守的正常,更多的是欲求公平正义的希望被破灭,规则的无常化,还有“特权”思维根植于社会后所引发的危险思维,即,要么对“特权”无限迷恋与追逐,要么对“特权”者产生暴戾的仇恨与反抗。(清风青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