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看看政府文件的严肃性,有图有真相》的网帖在网络传播。该帖子称,在一天(4月18日)的时间里,青海省海西州人民政府将朱驰航等4名干部先任命后再免职并退休。记者查证后发现,当天先任命再免职并退休的干部有6人之多。(《东方早报》5月15日)
“提拔当天即退休”必然引出两个问题:其一,这几名干部只干了不到一天的副处级的活,凭什么退休后享受副处级待遇?其二,退休待遇来自国民税收,海西州有关方面对这几名干部的“厚爱”,是不是超过了对国民税收乃至其背后的纳税人的重视?简而言之,干部在退休前并不是不可以提拔,但海西州有关方面需要拿出他们可以提拔、应该提拔的依据来,让实际享受实惠的人,真正对得起这份优待。
非常遗憾的是,当提拔有可能成为变相福利的时候,在此前许多地方“退休前突击提拔”的事例中,公众往往看不到过得硬的提拔依据,也不明白有效的监督制约渠道究竟在哪里,而是见识到一次又一次的“公地悲剧”——许多牧民在一块公共草场放牧,每个牧民都想多养羊增加个人收益,结果导致草场不堪重负持续退化,最终大家都无法养羊。有限的公共资源,不正是那块公共草场么?如果各地官方总认为公共资源是公家的不用白不用,于是随意“退休前突击提拔”,“公地”总有一天会落得“悲剧”结局。
“公地”的范围,其实是很广的。城市内可供开发的土体,辖区内可以收费的道路,职权内可以开出的罚单,单位内可以安插的岗位……当制约不到位的权力对这些“公地”肆意啃噬的时候,受伤的,既有公共资源这个实体,更有深处的公平正义——像许多地方的“退休前突击提拔”,各有关方面何曾对百姓血汗钱进行悉心看护?简直就是胡乱拿来做人情送出去。官官勾结如此,官商勾结亦然,权力和利益的交媾几乎都有这个毛病。(李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