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爆炸的时代,随着公众兴趣的快速转移,很多不应被忘却的事件喧嚣之后迅速沉寂。然后,突然有一天,它会醒来,重新带给我们无尽的伤痛。从聂树斌、邓玉娇、唐慧,到万宁校长开房事件的小学生,他们无一不是时代的伤口,开裂愈合再开裂再愈合……
《法制日报》报道,律师王宇向媒体反映,曾经备受关注的万宁校长开房案,刑事案判决后逐渐淡出舆论焦点,受害女生的境遇也不再受人关注。他们在三亚面见受害学生家长时获知,新学年开学在即,5名女孩升初中仍无着落,怕被歧视不敢出门。
我想,面对这一烫手山芋,地方教育部门选择逃避是自然的。譬如记者拨打原局长电话,原局长说他已因此下台管不了。记者又联系新局长,新局长说还没有人大任命,随后以开会为由挂断电话。可以想见,按照不少地方官场新官不理旧案的传统,女孩的升学问题很可能不了了之。
也许面对国内外的谴责声浪,万宁相关部门也遍体鳞伤。但是,如果我们把事件前后做一下梳理,这背后权力的傲慢让人不能不警惕。用四句成语来形容万宁的做派那就是,不声不响—困兽犹斗—反戈一击—不闻不问。先是不声不响,试图以“未发生性行为”、“处女膜未破裂”为由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然后在起诉罪名上层层阻击,从猥亵儿童、嫖宿幼女再到强奸,案件定性一波三折。审判落槌之后,公众还没来得及欢呼胜利,首先报道此案的记者却被告知,“无论如何也要把你从南岛晚报搞走”。让公众惊呆的是,万宁的反戈一击顺利把记者逼退了。如今,家长要求调换出原来学区,给孩子一个安静的环境,避免二次伤害并不是不情之请,不过有了当初的“不声不响”,现在的“不闻不问”也就不难理解。
可见,看上去是公众和舆论胜利了,其实是万宁的某些人胜利了。公众的呼号谴责顶多只是“行为艺术”,而万宁从“不声不响”到“不闻不问”,这些举动才是真正的杀手锏。因为他会让孩子丧失重新开始的机会乃至人生的希望。也许如某市副市长所言,当初应该带着孩子到一个没有人认识的地方去治病,不向政府要一分钱。孩子的身心事小,政府的面子为大,这就是万宁一系列举动背后的潜在逻辑。
其实这样的二次伤害何尝只发生在孩子和家长身上,也发生在有良知的公众心上。如今揭开的伤口还在流血,仅靠敷衍是不能疗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