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标签”所累的人生

时间:2013-07-01 15:52   来源:钱江晚报

  三联生活周刊近日刊登的调查报道《再谈李×一案:一个“特权子弟”断裂的成长路》,很耐人寻味。记者采访了李×一的同学、老师,李×一的冰球教练、军艺大院的邻居,改装车中心亿佰欧的工作人员……凡是李×一留下过人生足迹的地方,记者几乎都采访到了。记者所了解到的李×一,跟以前由其父母跟某些媒体合力塑造出来的李×一,有很大的不同,并不像他的父母向人们所描述的那么光鲜、顺利、主流;相反,在同龄人的世界里,往往显得边缘、游离。

  这是怎么一回事呢?是李双江梦鸽不了解自己的儿子?是李×一骗过、瞒过了父母?即使有这些因素,也不是起决定作用的;报道中的一些内容告诉我们,问题可能出在家长不能如实地认识自己,面对真实的自己,说得不客气一点,就是自欺心理影响了他们的判断。报道说,李×一经人介绍进入一所培训学校补习“奥数”和英语。该校一位老师记得很清楚,“戴着墨镜的梦鸽急匆匆地只来过学校两次:一次是‘交钱,我儿子学奥数’,二次是‘不学了,明天带我儿子去巴西’。”

  “不学了,明天带我儿子去巴西”,这句话特别有意思。如果学得很好、很顺利,一般不会“不学了”。但是,不学就不学,跟“去巴西”有什么关系?学得好,也可以去巴西的,为什么学不好了才去巴西?你去不去巴西,跟人家学校有什么关系?只从字面上看,这话是解释不通的。但是,结合梦鸽此刻的心情,就很好理解了。儿子学不好数学,作为母亲肯定有受挫感、失败感,还可能多少有点迁怒于学校,但又拿不出确实的证据可以指责学校。作为名人,又很要面子,拿什么来平衡心理?用什么来找回面子?“带儿子去巴西”,总是一件有面子的事情吧?心理失衡需要平衡,丢了面子要找回面子,几乎是所有人的本能;用地位、名气、金钱来平衡心理,找回面子,是很多人的本能。

  “明天带儿子去巴西”,这么俗气的话,跟舞台上、电视、网站访谈节目中的梦鸽比起来,则是判若两人。梦鸽本人和媒体一起把梦鸽塑造成一个纯洁、高雅的艺术家形象,善良的观众和梦鸽本人,都相信梦鸽跟这个形象是同一个人。这个所谓的“形象”,具有标签的功能,给你贴上什么标签,你就是什么人。很多人都免除不了这种心理:一旦被贴上一个光鲜的标签,他或她也乐意接受这个标签,久而久之,这个人内心就可能“标签化”,即以为这个自己的一切跟这个标签一样光鲜。人一旦有了这种心理,他或她就不能面对真实的自己了,即使内心知道自己有并不那么光鲜的东西,跟标签不一致,这时候,人们往往不愿意否定标签,而是要拼命回避、否认自己身上真实的缺陷。内心的扭曲、变形,必然影响一个人的判断。如果说梦鸽不了解李×一其他言行,但是她不可能不知道儿子不满法定年龄就开车、飙车,花大钱改装车辆。她为什么会放任儿子这样做呢?估计她连“放任”两个字都不愿接受的,怎么能够对这么高雅的家庭使用这种贬义词呢?有了光鲜的标签,什么不好的东西都跟他们绝缘了,别人干了是坏事的事情,高雅家庭干起来就不能用同一个标准来评价——否则,什么叫“特权”呢?

  优越感太强,被自己身上的标签所欺骗,看人看事都走样了

编辑:张洁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