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压力重重,70后、80后已经在社会中担起越来越重要的责任,社会在给青年人提出诸多期望的同时,也应给他们提供更多有效的逐梦渠道。
当50后、60后还在批评80后急功近利、享乐主义、不懂艰苦奋斗时,80后已经开始惊呼“看不懂90后的世界”,“我们已经老了”。
有关当代青年人不思进取、浮躁消极的种种观点,除了是代沟的体现,更属于当代意识范畴,表现了特定的社会现实。透过一代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他们鲜活的人生,可以预见整个社会的未来。
青年人本应朝气蓬勃,年轻的心充盈着美丽的梦想,对依靠自身的努力奋斗实现人生目标充满信心。但是,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对“知识改变命运”的认知存疑。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教育资源分配出现失衡,各级学校、各个教育环节将考试分数作为唯一的评价元素,可是改变这种单一评价体系会带来人们对更加不公平的担忧。实际上,无论是各类竞赛加分、特长点招,还是现行高考内容对精英文化、城市文化的倾斜,都造成了教育资源在不同群体之间的分配不均。如果教育缺失了制衡和纠正社会不公平的责任,弱势阶层向上流动、农村子弟进入城市的渠道就会受阻,这种阻碍长期积累,推及就业环节,学校、家庭背景、户籍乃至年龄、性别都容易对公平竞争产生破坏,给青年人造成强烈的被剥夺感。本科生、硕士生争相应聘厕所保洁只为一个事业编制,愈演愈烈的“国考热”“公考热”,究其原因是青年人对既定利益格局的妥协与顺从。
工作、户口、房子,个人奋斗之路上藩篱重重,生存的尊严也一再遭遇现实和观念的挑战。郭美美们忙着炫富,同样年轻的新生代农民工却在高压劳作,“摸过的iPhone能盖楼,却连自己盖房用的砖都买不起”;富二代、官二代热衷于拼爹的扑克牌游戏,“北漂”们却不知道明天蜗居何处;30岁的青年人每天一睁眼,就为了60岁时能否还清房贷而愁苦……在改革与转型期出现的不平衡性、过渡性和反复性中,青年人有话要说。尽管压力重重,70后、80后已经开始挑起大梁,在社会中担起越来越重要的责任。
压力可以转化为动力,道路的曲折与前途的光明相伴相生。有人曾对“新青年”应具备的特征提出几点:有热情,有现代意识,有关怀;入则潜心术业专攻,出则广济公共事务。这是理想的图景,当代青年在一步步向这幅图景努力靠近的过程中,也将逐渐形成属于自己的价值基调。社会在给青年人提出诸多期望的同时,也应给他们提供更多有效的逐梦渠道,善待青年,就是善待社会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