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4月23日的广州市人大常委会议上,市财政局局长袁锦霞汇报,广州市2013年计划拍卖车牌收入3.6亿元,交通运输计划支出4.7亿元。相比2012年的9845万元,增长近4倍。其中,“限牌”导致“其他交通运输支出”从2012年的2537万增长到2013年的3.6亿,激增13倍。
限牌带来的车牌拍卖收入3.6亿元,而“其他交通运输支出”刚好也是3.6亿元,面对着这样的数据,舆论会本能认为,行政成本之高昂,实在令人咋舌。媒体因此算了一笔账,2012年全市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经费预算3.4449亿元,“限牌”导致的成本增加居然超过了全市的公车消费。
这是否是误解,尚待财政局解释澄清。不过,无论如何,从媒体报道来看,财政局这份财报似乎还有不少不清楚的地方。“其他交通运输支出”大而化之3.6亿元,这如何让人明白,在这激增的3.6亿元中,组织车牌拍卖占了多少?业务经费多少?设备购置费又是多少?
按理说,广州组织车牌拍卖已有多次,需要多少行政成本是非常清楚的,而要明确单位业务经费也绝非难事,而设备购置费,究竟是购置什么设备?又准备花费多少呢?之前广州市政府承诺把拍卖车牌所得全部用于公共交通,那么,是否意味着这项“交通运输支出”应该是在不扣除行政成本前提下,全部用于购置公交车等设备?
遗憾的是,在公开的报道中,这些本可明确区分的支出被混放在了一起,具体原因如何尚不得而知。只是,任何对行政运作稍有了解的人都清楚,这里面充满着窍门和智慧。必须提醒的是,如果项目糊里糊涂,让公众看得云里雾里,公众难免会对政府产生一些“灰色联想”。
除了3.6亿元被疑“糊涂账”,还有另外一个问题需提请舆论注意:如果说,限外、“穗A”牌照出台,只是在逻辑上证明了政府想把限牌常规化,现在财政局计划2013年拍卖车牌收入3.6亿,则从事实上表明,限牌政策将固定化。这意味着,之前限牌“试行一年”的政策承诺已经落空。
去年9月23日广州市发布《广州交通发展白皮书》,当时就信誓旦旦称希望通过试行一年的限牌为广州系统改善交通赢得时间和空间,争取达到三个目标:研究制定系统改善交通方案,破解交通拥堵难题;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改善大气环境。现在一年时间远未到,这些施政目标是否实现、在多大程度上实现均未见充分检讨,行政内部就已经认定,继续限牌已经是板上钉钉。
值得一提的是,华南师大两位法学博士联名建议广东省政府法制办审查广州限牌政策合法性的问题,还未见下文,此刻如此迫不及待将限牌常规化,恐怕还欠缺市民一个合理的解释。
[责任编辑:张洁]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