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奇怪的“招聘启事”说开去

时间:2013-04-18 15:08   来源:解放日报

  网络上的咄咄怪事总在挑战人们的想象力,比如靠着一则“20万元招聘首席淫秽色情鉴定官”启事,一家“联盟”这几天突然崛起。据称该联盟收到超过4000份简历,100多人入围面试。

  本次招聘还包括“首席网络欺诈鉴定官”和“首席恶意软件鉴定官”,都及不上“淫秽色情鉴定官”来得轰动。此类检查审核工作,性质敏感,素来低调进行,唯独这家“联盟”行事轰轰烈烈,不仅亮出高薪,还不厌其烦在网上一道道公布考题,大有“诲人不倦”精神,加上不伦不类的职位头衔,此举是为了吸引“人才”、还是别有企图,答案昭然若揭。

  明明知道“上当”,网民仍然在津津乐道转发、议论,真把“招聘”当那么一回事在传播,这恐怕也是时下网络怪现象之一。“狼来了”喊多了,大家还是有些敏感度的,最起码一开始网络爆出“怪事”,人人都会关注,如今一有疑似“人造热点”,大家第一反应,这是不是炒作?不过,无论网民们的回应是褒是贬,炒作力量始终锲而不舍。即便你写了转发理由“肯定是炒作”,意在点破炒作者的用心,那也是为“传播发扬”作了贡献。前段时间,某知名电视剧制片人被一个演员在咖啡厅里打了,当晚就有现场照片在网上流传,不止娱乐圈内人士,连观众也知道是炒作了,但这位演员还是凭“打人”话题,让新片在几天后获得不低曝光率。

  无聊、猎奇、从众……看热闹的人心态不一。网络时代,信息快速传播和更新,让大家患上了“知道”焦虑症,生怕落后了,跟不上别人的节奏。而媒体也得不断呼应受众需求,对“热点”穷追不舍,务必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有时候明知道是炒作,还得跟踪,甚至“推波助澜”。

  然而,当“热点”不再是人为导演时,一味穷追不舍是否合适,还该打个问号。一位中国公民在波士顿爆炸中遇难,家属不愿公开死者姓名,有媒体已报出姓名、照片甚至生平。复旦学生中毒案里,受害人室友尚处于嫌疑人阶段,一些媒体已开始做“他为什么走到这一步”之类的报道。还有网民自诩福尔摩斯,通过网络搜索出所谓“百度问答”网页,得出了结论。某知名论坛诞生所谓“神帖”《波士顿马拉松爆炸案的“新闻”演员又被认出来了,更有众多疑点分析》,煞有介事分析爆炸案只是一场戏,点击量倒也不低。

  性质不同的 “热点”事件,不论真假,走向却不约而同——最初很轰动、随之引发集体情绪爆发,各方解读解析解密,几天甚至几小时后被新的“热点”迅速取代。如果一天有好几个“热点”问世,我们甚至得权衡下孰轻孰重,情绪该投向哪方。“苦难必须是不常见的,偶发的,此时‘同情心’才会存在。当苦难一而再、再而三地发生时,我们只会把它当成冷冰冰的消息。所以爆炸发生在波士顿,比在伊拉克更加骇人听闻”,网友的这段评价缺少人情味,却也说出了部分真相。

  娱乐的、严肃的、炒作的、真实的,都在网络世界被搅成一团混沌,倏忽而至,来去如风,我们需要找到坐标才不致迷失方向。

编辑:张洁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