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浙江奉化市滕头村党委书记傅企平建议,把春节假期延长至10天。他说,春节假期名义上是7天,但除去两个周末调休,实际假期仅3天;许多人回家路途遥远,路上用掉好几天。在某门户网站上,该建议得到近九成投票网友的支持。(3月6日《新京报》)
延长假期、增设节假日、落实带薪休假等话题,在两会场合,已是多次被提出,也频频引发民意共振。这次,傅企平代表建议延长春节假期,再度引发关注,也表明它与民意关切点有着交集。
对许多人来说,春节长假不“长”,确实是发自内心的感受:周末调休的“抵消”,再算上“人在囧途”的折腾,7天假难免会大打折扣。本是跟家人相聚的难得时机,很多人却只能来去匆匆,甚至回不了家,亲情涵养的机会也被架空。因而,“延长春节假期”收获的高支持率,实则民众诉求的直观表达。
而对春节假期太短的弊端,傅企平也从得失考量、习俗沿袭的层面予以剖析:首先,几天之内完成数亿人口的“大迁移”,会造成春运压力过度集中;再者,按传统习俗,不少地方保留着元宵之前不开工的惯习;此外,无益于拉动消费。而延长至10天,能给公众更充分的休憩余地,让他们能从繁忙节奏中抽身,同家人温存。
放假延长,众声之中,也会有异议:如在现代社会,延长假期,会打乱正常的生产经营程序,让生产节奏停滞等。
平心而论,两种说法各有道理,没绝对是非。事实上,假期伸缩,牵涉的利益面错综复杂,必须利弊兼顾、仔细考量。春节7天假期究竟合理与否,定为多少天合适,都应科学评估、谨慎决断,而不能随意定夺。
可多数网友对延长春节假期持认同态度,这固然与某些人的“好逸习性”相关,但归根结底,源于公众在“休假成奢望”后的焦渴。
前不久,两个关于休假的新闻,引起热议:一个是国务院发布《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提出到2020年,职工带薪休假制基本得到落实;另一个是,报道称,中国人公共假期每年已有115天,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两则新闻一出,网民就吐槽:“落实带薪休假,为何还要等7年?”“又拖了‘国民假期’的后腿了”……
在现实中,尽管关乎劳动者休假的法规在日臻完善,可对很多上班族而言,有些假期只是纸上画饼,难以落到实处。某些职工加班加点成常态,工作甚至是“5+2”“白加黑”,休假权也在“被加班”中被消解。至于“探亲假”“带薪休假”,更是如镜花水月。春节流动人口井喷,的确连接着“过年还乡”的习俗,可谁能说,它跟休假、返乡的机会太过匮乏无关呢?
当然,休假权的落地,也离不开博弈的过程。对多方权益,应周全考量。比如有企业就希望,假期可“定活两便”,既保障职工休假,又顾及生产经营的连贯性;有些民众则认为,在长假出行不便的情境下,应考虑错峰休假……诸如此类,都应纳入决策的考量范畴,促使政策设计中的细节完善。
休假权,不应只是摆在“权益橱窗”上的展览品,而应可以触碰。公众关注“延长春节假期”的议题,某种程度上,何尝不是为休假权虚置找一个诉求表达的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