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日的“过法”最好别一本正经

时间:2012-11-13 10:54   来源:羊城晚报

  11月11日,传说中的光棍节!这个无来由的节日尚属“草根”,但在城中已搞得阵仗很大:大概没有年轻人不知这个日子;大抵上前卫一点的商家食肆,都会在这天有应节促销;以青年消费者为主体的网商,更是推出以亿计的优惠,聚拢网购人气,把个11月11日硬拨弄成个“经济事件”,使无孔不入的媒体无法置之不理……

  这些年“非传统”、“非官方”的“节日”,进入主流语汇和抢滩媒体的潮流,奔涌而来,这些节日堪称草根的狂欢日,这些节日里人们花样翻新创意不断,丰富着商业市场,也增添着人们生活的色彩。起初,人们还试图寻找中外节日之间、传统和舶来节日之间的共同点。可是若干年过去,恪守传统的那部分人发现,尽管许多年轻人对传统节日还是充满憧憬的,但更多的带有迁就老辈人的色彩,老节日除了农历年之外,像清明、端午、重阳这类节日,已经是仪式多于由衷的内容,变得不那么充满活力和青春气息,当年怒马踏青、曲水流觞、登高插花的那种气势,已经有些暮气沉沉。反之,什么情人节、光棍节、感恩节、万圣节、圣诞节等等跟中国传统节日多少不搭调,甚至被贴上“外来文化”标签的节日,却在城市中深入人心。以至成为城市中商业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一年到头,只要商家们祭起某个节日的旗号,城市的欢快气氛、税收增量、市场人气、销售份额,无不有个令人满意的结果。

  习惯于传统节日氛围的部分人不免百思不得其解,甚至郁卒:得出个世风日下、传统无继的结论。其实,节日的兴衰,与世风的走向,关系实在不大。历史上很多的节,是根据纪年、记节气、或记某些历史事件等的“需要”慢慢形成的,广州过去有个逢五逢十的“圩日”,实际上是农耕社会形成的农副产品约定的定点买卖的日子,这个圩日,不妨也可叫“圩节”。

  其实,正如在英文当中,什么节就是什么day(日),也就一个主题日,如此而已。可是,眼下在我们的传统节日“过法”中,过着过着,就过出各种道德和伦理的仪轨来,一定要尊什么、崇什么;节日的推手们,更越来越把节日往道德高地上推,更热衷于动用公共资源把节日神圣化道德化贵族化,却把传统节日中的平民化和聚人气的根基给慢慢抽去了,是以某些传统节日变成令人生畏的道德遵循日。这,观念崇尚多元的年轻人自然不爽。其次就是,所谓节日,在城市中要操办起来,必先要有经济或者说商业的支持,把节日往道德高地上推,但道德是属于上层建筑的,来不了钱,这节日的资源,便越过越少,人气也就难以为继。

  过什么节,需要一定的节日意义这不假,但切忌把本来可以放肆和狂欢的日子,过成一种仪式化僵化的程式。比如教师节、护士节、劳动节这类日子,设计“过法”的时候,为什么总要向会议、典礼方面靠,不能够更自由更飞扬地让节日当事人更自主一些吗?节日怎么过,本来不应该是个问题,只要人们把节日的内涵或主题记住就行了,但如果规定每个人节日的“过法”,那就不叫做过节,而叫做“集会”了。节日的生命力在于其开放性和包容性,但愿我们的每一个节,都是一个真正无拘束的主题日。(唐螂)

编辑:张洁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