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掉水里“先救谁”的纠结是个伪命题

时间:2012-11-08 13:30   来源:羊城晚报

  如果自己的女儿和她的同伴同时掉进水里,你先救谁?面对这样一种局面,肖广的选择是,先救离岸边更远的女儿同伴,再将女儿救上岸。“我当时是考虑女儿情况不危险,才先去救邻居女儿的,因为如果当时我稍微迟一点,她就会滑入深水区,就会没命。”肖广说,他很庆幸自己做了一个正确抉择,“鱼与熊掌兼得”。(《潇湘晨报》11月6日)

  自己的女儿和她的同伴同时掉进水里,肖广似乎面临着“老妈和老婆同时掉进水里,先救谁”的千古之问。于是有人赞其高尚,有人批其不通人情。其实,这些急着站队表态的网友,无意中已经掉进了一个预设的逻辑陷阱,因为在这里,“先救谁”本是一个伪命题。

  正如肖广所解释的,“这是我在了解情况后做的判断,我住在这里,知道水塘情况,小羽已经快到深水区了,而我的女儿还在浅水区,浅水区只有1米深,我判断女儿暂时没事。”自己的女儿暂时安全,而别人家的孩子则面临生命危险,肖广当时的选择并未超出人情常理。

  这样的事并不是第一次发生,之所以每次都能成为公众热议的话题,根源在于,许多“先救谁”,本来是基于现场客观条件的事实判断,很多人却只图道德快意,高举价值判断的标尺,要么判其“对”,要么判其“错”,没有中间地带,也没有任何商量的余地。但现实总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影响和决定一个人做出某种行为的外在因素有很多,抽离这些外在条件和因素,硬生生地去做一个非此即彼的价值判断,很容易变得思维极端化。

  大多数人在做出某种行为之前其实都有一个理性决策的过程:我有没有救人的能力,成功的把握有多大?我对事情的判断足够准确吗?最坏的结果是什么?很多时候决定一个人是否见义勇为的因素不是他自身的道德水准,而是一种能力以及对风险的评估。

  去年有一则报道称,一位老人在街头突然晕倒,只有一名外国人上前施救,而围观的中国人则大多漠然以视。新闻一出,立即引发热议,很多人都在痛惜国人素质低下。其实事实正如一名当时围观的路人所说:“我没有急救知识,怕贸然施救会适得其反。”

  越是在道德滑坡的时候,面对道德话题我们越是需要保持一份理性和审慎。多做一些事实判断,有助于缓解我们的道德焦虑症,也有利于找到问题所在,重拾信心。

编辑:张洁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