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社会道德建设

时间:2012-11-07 13:51   来源:解放日报

  对于我们这个社会的道德现状,有两种评价。一种观点认为,我们的社会道德下滑了,因为几十年前那种克己奉公、尊老爱幼、助人为乐的事情似乎变少了,相反的,唯利是图、损人利己、弄虚作假的事情却越来越多了;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崇高的社会道德并没有走远,最近就涌现了被誉为“最美妈妈”、“最美教师”、“最美司机”等舍己救人的例子,我们在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面前所看到的救灾事迹,也绝不逊色于人们记忆中道德风气最好的年代。

  不管怎么说,社会道德建设依然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之一。诚然,我们这个社会并不缺少良心和正义。我们应该从近年来所涌现的许多道德崇高的人物身上,拾起道德建设的信心。

  道德是不是受利益驱使的?这是学术界一直在讨论的问题。一种意见认为,一个人实施道德行为,是因为他会从中收获自己的快乐;另一种意见则认为,一个人之所以有道德行为,是因为他认为这种行为是对的、他有义务去做,与这种行为是否会给自己带来快乐和好处无关。在道德的最高级形态上,如视死如归、舍己救人,这些行为显然是不受利益驱使的,但是在低一个层次的道德行为中,一个道德水准较高的人,会把它视作自己乐于去做的事情。作为道德的总的原则,应该是理性的,非利益驱使的,但是作为道德教育,应该使更多人把更高层次的道德行为视作自己乐于去做的事情。

  道德教育的基础,在于承认人性中具有向善的成分。但是对整个社会来说,以为依靠各种社会道德的自然碰撞,就可以取得优胜劣汰之效,最终形成一种良好的道德风尚,这却是不可能的。我们必须加强道德教育,因为我们要认识到人性中还有向恶的成分。

  历史上,我们曾经采用了过多的约束措施来维持社会道德,而近代以来我们看到了个性的解放,于是有些人误以为社会的继续行进必将伴随人类欲望的继续释放,而道德的行进也只能追随这一条轨迹。但事实上,作为一个社会,对个人的约束是永远需要的,人类欲望的满足也并不总是合理的。每个人都必须接受社会约束,我们应该自觉地实行自我约束,这种约束就是道德。明确了这一条,道德教育才能理直气壮。

  应该允许人们的道德层次有高下之分,不能按照同一种标准来规范全社会的道德。但社会道德有底线,我们要把这个底线讨论清楚。如果在社会道德底线之上,那么应该放手让学校的教师,以及其他从事社会道德教育的人士,按照各自的道德准则宣讲各自的观点。就是说,所宣扬的观点应该是明确的而不是含糊的,但是不必是划一的。社会道德是一个区间,某些行为是可以容忍的,但不等于说这些行为就是值得提倡的,不应该妨碍我们对某些行为展开义正词严的批评。这是我们在进行道德宣传的时候,必须认识到的。

  道德建设应该从何抓起?有人说当前最大的问题是诚信缺失,有人说要培养爱心,也有人说要从“礼”抓起。这些主张在实施中并没有冲突,笔者以为,道德建设的另一个重点是反对不劳而获,要教育人们必须付出自己的劳动造福于社会,以此来取得社会回报。现在,一些学生只知解题应试,直到大学毕业仍然缺乏谋生的技能,甚至因过分依赖父母而缺乏独立生活的能力,因此催生了诸如啃老等问题。社会上一些人不惜以堕落和触犯法律的行为来牟取钱财,也是源于自食其力观念的缺失。可惜,我们在社会上看到了太多不劳而获、侵吞他人劳动成果的人群。正是这些人的行为,对社会有强烈的腐蚀作用,成为一些丧失了耻辱感的人们的效仿对象。如果不能有效地处置这些社会问题,社会道德就恐难以有效地建设。

  要推动社会道德的建设,除了学校教育,更要靠家庭和社会;除了言教,更要靠身教。我们的全体教师、家长、国家公职人员和媒体,都有责任为社会,特别是为青少年作出道德表率。(浦家齐 上海大学教授)

编辑:张洁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