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周刊文春》杂志近日刊文揭露旅华日籍学者加藤嘉一伪造简历,发现加藤并未考上过东京大学。文章还引用了部分中日媒体人对加藤的评语,认为加藤“在中国说日本的坏话,而在日本却说中国的坏话”。北京大学国际合作部相关人员日前表态,加藤嘉一是否在东大录取事情上说谎,不影响北大对其录取以及最后的毕业结果。
对诸多的造假被曝光,加藤发表道歉声明,承认以前所说被东大录取并非事实,但对周刊中记述的其他伪造简历的内容并无解释。
北大不追究加藤嘉一并不令人意外:在造假的频率远超过例假的地方,这样的造假不算是惊险的事,要是认真追究处理,那么就可能造成大量的“不公平”,因为还有许多人造假不但没有被追究,而且没有被揭露;甚至那些握有追究处理权力的人,未必有足够的底气声称自己与造假没有关联。
可是就在北大表态不予追究的新闻见报的同一天,日本共同社的一则报道说,日本神户大学10月31日决定撤销2011年3月修完该校人间发达环境学研究科博士课程的中国籍学生牛志玲的博士学位,原因是她擅自引用了其他研究者的论文。牛志玲向校方的调查小组承认擅自引用论文,并表示这是由于希望能在导师退休前毕业。
现在还没有更多的事实说明牛志玲除了擅自引用他人论文之外还有别的造假劣迹,仅凭这个单一的不诚实,她就受到神户大学的严肃处理。而加藤的造假不仅仅是单一的,却轻而易举地获得追究的豁免权,可见对诚信的要求,中外的尺度有着怎样的巨差。
1981年,享有盛誉的美国“普利策新闻奖”爆出丑闻:美国《华盛顿邮报》记者珍妮特·库克的调查性报道《吉米的世界》,因报道哥伦比亚特区华盛顿市一个八岁男孩吸食海洛因成瘾而获得当年“普利策专稿写作奖”。不久人们发现,这篇生动的获奖报道纯属凭空捏造。而这个假新闻被发现,正是缘于库克的两份学历不一致,人们感到她在学历上造假,可能也会在报道上造假,于是就开始对存有疑点的《吉米的世界》进行调查,果然查出是虚构的新闻。这个造假震惊美国新闻界,与假新闻相关联者都付出沉重的代价:普利策评奖委员会宣布取消珍妮特·库克的获奖资格,《华盛顿邮报》开除了珍妮特·库克,并在头版刊登长篇道歉……
对造假的零容忍是诚信国家的基本要求。他们认为,只有让造假者付出沉重的代价,才能对制假造假形成威慑,才能塑造诚信的品格。我们的制假造假为何接二连三层出不穷?我们为何出现诚信危机?其主要原因,不难在对造假容忍度上的巨大差异中找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