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预警是防灾减灾的本应之义

时间:2012-10-08 13:13   来源:法制日报

  国土资源部应急专家组日前对彝良龙海乡“10·4”山体滑坡成因综合分析指出,田头小学滑坡是由于持续降雨引发的大型高陡松散岩土体滑坡灾害。多名村民反映,事发之前,滑坡山体出现过两次开裂,一次是1995年的“7·25”洪灾前后形成的,另外一次是今年“9·7”地震前后形成的。虽然龙海乡乡长马顺君表示,现在运行的群测群防网络体系有两个通道,一是村民与村民小组长上报,二是根据气象、地震等部门的消息提前预警向下通告。但据记者了解,田头小学山体滑坡点之前并未进入到任何上述通道,更没有起到应有的预警防范作用(10月7日人民网)。

  无独有偶,此前(5月10日)甘肃发生的雹洪灾害造成该省定西市岷县、漳县53人遇难,18人失踪。据当地一些干部群众反映,这次雹洪灾害发生前两小时左右,当地气象部门才发出岷县可能降暴雨的天气预报。“此次雹洪灾害中人员遇难多,主要是因为没有来得及撤离。”当地部分乡镇干部和村民表示,山区气象信息要传达到农户,至少需要三四个小时,预警发布太晚,必然造成过多的人员伤亡(据5月16日《新京报》)。

  无论是今年云南省昭通市彝良县龙海乡“10·4”山体滑坡造成18名学生和1名村民遇难、“5·10”甘肃定西岷县、漳县致53死雹洪灾害,还是此前甘肃舟曲“8·8”特大泥石流灾害、贵州关岭县大寨村“6·28”山体滑坡,都以血的教训警示人们,预防是现代防灾减灾的重中之重,预警机制是公共应急体系建设的关键。然而,置身于这样一个灾难频发的年代,在亲历无数灾难之后,尽管人们最沉痛的寄望是别总是让自己被动地承受灾难。但事实让人失望,每一次灾难都成为灭顶之灾。那种让人们于灾难之前可免于恐惧与死伤的预警机制,总是一再失灵。

  “山区气象预警不能单纯依赖高科技,关键要想方设法传到各家各户。”在今年“5·10”甘肃定西雹洪灾害中,禾驮村干部后治忠就是看到天气异常,马上拿出平时召集村民开会的铜锣,通知大家逃离,救了全村人的性命。就当前的科技水平和预报能力而言,短时天气的预报准确率还是比较可靠的,但如何将准确的预报转化成防灾警报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或许,作为天灾人祸,突发事件,谁都不敢说山体何时出现滑坡,堤坝什么时候会决口,雹洪灾害几时到来。假如后来并未出现山体滑坡、堤坝决堤、雹洪灾害,以致流言四起,对此,政府不表态是不对的,因为流言会在传播中越来越凶猛,直到引起混乱。

  现代社会,政府的基本职能之一便是建立反应迅速、组织科学、运转高效的防灾应急体系,并以得当的应急处置来最大限度地减少民众生命财产安全损失。要知道,生命重于一切。如果凡事不作最坏考虑,不从生命安全绝对优先的角度考虑,而是从秩序、从“万一不发生最坏情况”来考虑,都是有悖于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的。在灾害风险的全流程管理中,“防患于未然”这句话,需要有资金与人力的投入,更需要有国家及政府责任的保障。不能仅满足于灾后救助,这仍只是对于灾害的被动承受,而更要推进公共应急体系中的责任监督与问责机制,努力实现科学预警,最大程度地减少天灾背后的人祸。

编辑:张洁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