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车上牌卡壳,卡在部门利益化

时间:2012-09-07 14:31   来源:广州日报

  新学期开始,很多地方的小学、幼儿园购买了符合国家新标准的校车用来接送学生,然而,这一“上应法规、下顺民意”的举措却在多地遭遇“办不了牌照,无法取得校车标牌”的尴尬。国务院制定的《校车安全管理条例》已在4月5日公布施行,其目的就是为了“加强校车安全管理,保障乘坐校车学生的人身安全”。为何当符合标准的新校车摆在面前时,一些地方相关部门的表现又令人失望呢?

  以前大众一直以为,校车上路最大的问题是钱,没想到钱之外,还有无数的障碍阻碍着学生享受到这一应得的福利。上牌卡壳,就是看得见的障碍之一。

  为什么不给校车上牌呢?校车乘客的身份比较特殊,学生易受伤害,因此对车辆质量和司机素质都有更高的要求——但在申请牌照上却跟正常车辆一样,只要车辆符合各项标准,就应该能取得校车标牌的。这在法律上不应有任何障碍。可为什么那么多地方上不了牌呢?相关部门并没有给出清楚的解释,只是习惯性地把责任往其他部门踢,习惯性地找各种借口,什么校车安全管理条例细则未定,原有校车过渡期时限不明等等。说来说去,意思只有一个,在不上牌问题上,交管部门没有责任,问题都在其他人身上。

  这是典型的部门利益从中作梗。有一句话形容当下的部门利益化:有利则争,无利则推,他利则拖。校车上牌这件事上,把相关部门的利益化思维表现得淋漓尽致。

  校车上牌,是对学生有利的事情,可是,这种利益,只是公共利益,只对学生有利,对有些政府部门并没有“利益”。有些部门眼中的利益是,能不能充实部门的小金库,能不能给自己增加福利。有利于本部门的利益,那才叫利益。比如,一项政策,能给部门增加权力,增加收费的机会,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可以兑换为好处的利益,才叫利益。

  部门利益化的背后,是部门的公司化思维,有些部门已经成了一个牟利的公司,将部门利益和赚钱置于一切利益的首位。有了利益,他们才会积极地去争取,雷厉风行地审批通过,不折不扣地执行。可如果没有利益,就推,就躲,甚至设置重重障碍,把事情搅黄。校车上牌,无法给相关部门带来实在的好处,没有增加乱收费的机会(校车能享受到不少优惠),于是就一推了之了。

  最关键的是,相关部门不给校车上牌,也是在逃避可能产生的责任。不给校车上牌,校车出了问题,可以把问题推给司机和学校。可如果上了牌,则会被舆论追问“为什么给有问题的校车上牌”。有些人的思维就是这么不负责任,不是通过负责任的监管和审查避免问题,而是干脆通过“不上牌”逃避责任。

  这种不负责任的思维在校车问题上已出现过。去年甘肃校车惨剧发生后,各地整顿校车,但有些地方是怎么整治的呢?河南荥阳一些孩子家长向媒体曝料,称他们那里的一些幼儿园不再为孩子入园提供校车。不仅荥阳,福建晋安也是如此,校车停运进行整顿,导致学生上学难,上千学生被迫停课。

  停运校车,一些地方领导的逻辑可能是:在其他地方校车出问题后,保证本地不出问题,就是最大的政治,否则不好向上级交代。于是,保险起见,干脆所有的校车都停运了。这就是“对上负责”而“不对下负责”,他们所想的只是“保证不出问题”,而不管学生是不是有车坐、会不会因此停课。校车不上牌,可能包含着同样的避责逻辑。

编辑:张洁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