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老人发红包想到子贡挨骂

时间:2012-09-06 13:20   来源:燕赵晚报

  近一年半来,在重庆綦江公交车上,给一位80多岁的老人让过座位的人,都会收到老人回赠的一个红包。红包里除了2元崭新的纸币,还有这样一张印有感谢话语的卡片。近日,一名让座者在网上贴出了退休老人代正兴送出的红包和卡片,引起热议。(9月5日《重庆晨报》)

  也许有人会说,在公交车上为老、弱、病、残让座是天经地义的事,是起码的社会公德,如果公德心要用物质利益激励,道德变味。但是,我们从小接受的传统教育除了要尊老爱幼之外,还有太多的诸如“受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这类要懂得感恩、回报的思想,因此我们在做好事的同时,一般都渴盼对方能有所回报,至少希望听到一声“谢谢”。老人主动给让座者回赠红包与感谢卡,体现了感恩意识,此举比单纯提倡奉献爱心更现实,对激励公德回归具有良好的导向作用。

  广为流传的“子贡赎人不要报酬,被孔子批评”可谓受助人感恩的经典案例。春秋时期,鲁国法律规定,如果鲁国人在外看见同胞被卖为奴婢,只要把人赎回来,国家就会给予奖励。很多鲁国人因此重返故园。后来孔子的弟子子贡赎回来许多鲁国人后,拒绝了国家奖励,遭到孔子责备。孔子认为,世上万事不过义、利二字,赎回同胞是一桩善举。让行善之人不蒙受损失,愿意行善的人就越来越多。不要奖励,固然可以赢得更高的评价,但同时也拔高了人们对“义”的认识。此后,再没有多少人愿意出钱赎回同胞。子贡此举实际上损害了其他落难同胞的利益。如果做好事没有回报,难免会打击人们的行善积极性。

  因此,老人给让座者发红包与感谢卡礼轻情意重,如此良性互动有利于激励公众公德的回归,引导更多人让座,引导更多受助者学会感恩。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特别是在公众的思想道德觉悟存在瑕疵的情况下,完全靠道德舆论的力量支撑公德是不现实的。在道德提倡不能立竿见影的情况下,采取必要的激励措施不失是一种次优选择。

  当然,老人收入有限,代正兴老人此举是个体行为,我们不提倡其他老人也进行物质回赠。如果相关部门或者公交企业接过代正兴老人的接力棒,通过统计“爱心积分”,对经常让座者发放小礼品,适时发放公交充值卡等小奖励,将推动更多人这么去让座、去行善。当然,如果公众的道德素质提高了,让座变成了自觉自愿的普遍行动,让座有奖也将完成它的历史使命。

编辑:张洁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