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发布的信息无论是“超载说”,还是“侧滑论”,首先听到的都是舆论的嘘声。这并不表明公众比政府部门的调查更深入、更专业,只是证明公众对于政府部门的遮遮掩掩有了强烈的抵触,这种急转直下的不信任更像是人心的“侧滑”。
哈尔滨桥梁坍塌事故发生原因正在接受专家鉴定组的鉴定。无论最终会得出怎样的结论,公众对于道路桥梁等公共设施的信任恐怕都很难在短期内恢复。毕竟,刚竣工不足一年的大桥突然之间断裂,是多数人基于常识所无法接受的。虽然当地官方一再强调货车有超载的嫌疑,但是谁都不敢保证自己不会成为压塌一座桥梁的“最后一根稻草”。
在多数人通常的观念中,公共设施的安全应该是最值得信任的,因为这些设施大多数都由政府专职部门负责建设、监管和维护。在古时凡是“官造”的物件,都意味着品质出类拔萃,即便是一块城墙砖也不例外,而现在为数不少的政府工程却成为让人望而胆寒的豆腐渣工程,群众为此付出惨重代价。“过桥死”的新闻在各地屡屡发生,比这更让人不堪的还有时有耳闻的“走路死”,行人在马路上好端端地就被热水井吞没或者被景观灯电死了。“天塌地陷,步步惊心”,公众对各种意外事故的尖锐抨击,已经显现了对公共设施的不信任。
细究起来,类似的安全事故各有特殊的缘由,只是这样的事故一旦频繁发生,群众对公共设施的不信任就可能转化为对政府部门的不信任。无论在哪个国家,政府都有维护公共安全的职能和责任,这也是政府与公民互信的一个基础。如果政府部门在这方面做得足够好,就能取信于民,反之就是对公众的“爽约”。如果政府一再“爽约”,公众自然会产生各种疑问,他们会怀疑公共设施的建设和监管中有不正当的交易行为,进而会怀疑政府部门为了自己的利益损害公众利益,甚至还可能弄虚作假,掩盖真相。哈尔滨桥梁坍塌事故发生之后,当地政府部门也遭到了公众的不信任。这种不信任也不是没来由的,在此之前哈尔滨已连续发生多起路面塌陷事故,致使人心惶惶,在此之后有关部门对于坍塌桥梁的诸多核心信息仍然秘而不宣,公众根本不知道这段桥梁由谁设计、施工和监理,更搞不清楚谁该为此负责。在这样的背景下,官方发布的信息无论是“超载说”,还是“侧滑论”,首先听到的都是舆论的嘘声。这并不表明公众比政府部门的调查更深入、更专业,只是证明公众对于政府部门的遮遮掩掩有了强烈的抵触,这种急转直下的不信任更像是人心的“侧滑”。
这样的僵局注定不是民众之福。如果发生重大安全事故,大多数民众都需要政府权威的信息和专业的救助,双方没有互信的话,这一切都无从谈起。而政府部门一旦失去公信力,必然要加大投入甚至以强制手段去执行公共政策,这又可能引发新的矛盾和冲突。
要建立诚信社会,政府部门的表率作用不可或缺。政府要取得公众信任,不仅要宣讲自己的执政理念,更要把自己的理念落到实处。每一个公共设施的建设都是政府部门执政能力的具体体现,政府绩效怎么样,在GDP和其他发展数据之外,公众更直观的判断往往是公共设施是否安全。所以,面对桥梁道路的坍塌,除了请专家调查技术原因,政府部门还应当从维护政府公信出发,端正观念上的偏差,真正把公共设施看做政府公信的载体,捍卫“官造”的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