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正式的还是玩笑的,很多男性都曾遭遇过这一“经典”问题:母亲和妻子同时落水,你先救谁?日前,这一问题的剧情在安徽真实上演。面对同时落水的妻子和母亲,28岁的小伙子郭某先救起了妻子,又赶紧将母亲救上岸。
虽然结果是人人平安,但小伙子先救妻后救母的做法,还是引起了争议。且不说当事人小郭的父亲对此颇有不满,就网上舆论看,也是众说纷纭。有网友在微博中做过“先救谁”的投票调查,选择“先救妈”的超过半数,仅有5.1%选择“先救老婆”,一些人以“孝道”“人性”等说法对小郭的处理方式进行了批评。
“先救谁”难道就真的值得那么较真?实际上,这一问题的提出,带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毋庸讳言,千百年来,在中国家庭都有的“难念的经”中,最难念的一本就是“婆媳经”,婆媳矛盾成了一个难解的结,其中蕴含的“非你即我”“谁更重要”等对立冲突思维,很大程度上具象化为落水情况下先救谁的选择。
而这样一个反映家庭关系的选择题,在社会解读中,又成了一个道德选择题。一个男人,身兼儿子和丈夫两种身份,面临的却是两难选择:先救妻子,会受到“娶了媳妇忘了娘”“不孝”“忘本”等批评,先救母亲,又会受到“无情”“没良心”等怨怼,总之不管怎么做,都可能得咎。救人难,但救人的选择难上加难。
从逻辑上说,“先救谁”与重视谁、更爱谁并不能划等号,与相关的道德评价更难以构成因果关系。一个负责任的男人,不会坐视母亲受伤害,也不会对妻子的呼救无动于衷,关键是尽力而为,做自己能做到的。“救母还是救妻”,根本就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题,没必要将二者对立起来,走入死胡同。
对此,更没有必要将道德原则泛化,打着道义旗号围观起哄,动辄举起道德大棒臧否人物,甚至进行道德审判,这其实无关道德,恰恰是对道德的伤害,也无益于社会正能量的激发。在这方面,同样需要省思和转变。(李力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