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捐赠呈“逆差”背后的隐忧

时间:2012-07-25 09:09   来源:广州日报

  首届中国公益慈善项目交流展示会最近在深圳召开,会上发布了2012年《慈善蓝皮书》。蓝皮书的分析显示,中国的民间外援预计将超出境外捐助。但同时,国内捐款的流向仍存在失衡,最需要帮助发展的一些项目明显获捐不足。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社会形态出现了积极的变化,民间慈善事业重新获得了生长空间。以前,我国对国外受灾的捐赠,通常都以政府援助的形式出现。现在,我国民间对外捐助直线上升,这一方面说明我国民众正在富裕起来,另一方面也表明我国的慈善事业已经打破了由政府包办的格局,民间慈善事业开始形成规模。

  但是,我国的民间慈善尽管已经有了很大的规模,却仍然存在较多的问题,《慈善蓝皮书》认为,最主要的就是捐款流向失衡,一些“最需要领域”很少得到捐助。

  民间慈善出现的这种失衡,与政府在这些领域的投入失衡相一致,这也曲折地反映了民间慈善存在的不足。按理来说,民间慈善应该渗透于政府关注不够的领域,也就是说它最需要做的是“雪中送炭”而不是“锦上添花”。我国的民间慈善在很大程度上受政府投入的潜在影响,忽略了“个性”。

  需要指出的是,我国的民间慈善在结构上是以企业为主,个人的慈善行为只是起零敲碎打的作用,这也是造成我国民间慈善捐助领域失衡的一个重要原因。企业参与到捐助行列,可以保证慈善力量的壮大,但在我国,企业捐助的大头是国企,国企在很多场合一掷千金,但也能为企业高管带来某种利益,比如在教育领域开展工作的企业基金会在数量上遥遥领先,企业高管则摇身一变成为大学的兼职教授。这种捐赠与民间慈善所应体现的不图回报的精神已经不完全合拍,也影响了人们对慈善的信任。

  中国的民间慈善事业还在发展之中,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发展民间慈善事业的一个关键问题是,政府对其如何进行管理?这已是一个超越慈善的话题,它牵涉到政府的社会管理。如果政府一定要通过某种官办机构将民间慈善纳入管理序列,那么首先需要树立起官办慈善机构的公信力。另外,中国的民间慈善事业要想出现大的发展,需要政府在社会管理方面提供更宽松的环境。(周俊生)

编辑:许娜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