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公益不应该追求“把事情搞大”

时间:2012-07-24 09:27   来源:新民晚报

  和去年相比,今年网络公益的品牌形象有所下降。借公益之名炒作事件,利用人们的爱心做商品宣传,此类现象时有发生,而那些正规的公益机构舆论形象也不容乐观,尤其部分介入网络事件的公益机构,往往容易引发争议。近来,“小传旺”事件一波三折,介入此公益行动的“天使妈妈基金”多次遭遇舆论质疑,譬如从它的介入时机看,从事件在微博曝光到该基金介入该行动,号召网友捐款,其时间间隔不到三小时。有网友质疑,基金会没有进行任何调查,缺乏足够的准备,仅根据媒体和微博的报道就草率介入,有搭便车的嫌疑,部分网友甚至质疑其借机圈钱。

  相对于自证清白,微博上证伪的难度更大。随着事态的发展,针对“天使妈妈基金”的质疑越来越多,譬如有关救助医院的资质问题,对捐款的支配问题等。

  网络公益的局限很明显,譬如很多公益人缺乏相对专业的知识,开展行动的方式有限,动辄捐款,更重要的是,它往往建立在事件的影响力上,这就导致一种为了追求事件新闻传播力而不惜把事件搞大的冲动。譬如质疑“天使妈妈基金”的声音中不乏不实传闻,而当事人竟将其动机解释为“骂得越厉害,可以引发更多的关注”。

  北京遭遇61年来最强暴雨,市民开展自救,涌现出大量感人的事迹,而网络作为重要的社交平台,承载了社会的道德温情。大量网友通过网络平台发布互助信息,好心人为无法归家的路人提供留宿,有车一族驾车送人回家,市民守望相助,与此同时,公安、消防及时通过微博发布、接受互助信息。“微博双闪爱心车队”联通陷入困境中的人们,义务输送机场航站楼滞留的旅客进城。诸如类似的感人情节触动了网民。

  值得铭记的一个细节是,中国最具权威性、最有影响力的人民日报在此期间开通微博,发布暴雨相关报道之余,敢于在新媒体上发声,针对暴雨灾害表态,发表微评论称“没有一流的下水道,就没有一流的城市”。如同以往的自然灾害,网民一方面守望相助,投入到灾难救援中,另外又不忘探讨灾害的人为因素,感叹“北京离世界城市的差距就是一场雨”。有网友提出“应该开放体育场馆和其他公共设施给滞留的数万旅客”,尽管大量民众主动为滞留市民提供留宿,但杯水车薪不足以满足灾民的应急之需,在自然灾害紧急应对方面,政府或应该采纳网民的意见。

  此次暴雨灾害过后,政府部门主动承认自身工作不足,没有一味沉溺在市民带来的感动中,这也是一种进步。(何小手)

编辑:许娜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