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无数文艺作品中,雨带来湿意,也氤氲着诗意,一场轻雨,一朵浪漫的伞撑起,也许是一个好故事的开始。可有时候,故事往往从事故开始。雨带来的是考验,还有灾难。
7月21日,北京,遭遇61年不遇的大雨。一场大雨,37人死亡(据昨晚央视报道,截止22日17时)。一起听听,那冷雨。
听听那冷雨。歇斯底里的一场雨,带来创纪录的200多毫米的身位,这些滞留不走的雨水让整个北京城“杯具”。大量车辆被淹,无数航班取消,众多旅客滞留。雨传递冰冷,散播险情,可雨下的人们伸出了手——不仅仅传递指尖的温度,还一把攥出了久藏在胸中的热情。在大雨中淋得湿透的交警、武警战士,在抢险中献出生命的派出所所长,一位大爷趴在水里疏通下水道,一群环卫工人挡在没了井盖的排水沟前,还有无数热心帮忙推车的路人。望京的市民自发组建私家车队去机场送滞留的旅客回家,一位参与了救援车队的英雄这样在微博里写道:有外国人问“Why?Why FREE?”朋友答道:“雷锋!懂吗?”滚滚车流里,有悍马,有奔驰,也有不起眼的小车,这一刻,没有贫与富,只有我和你——需要帮助的你和乐于助人的我。一支穿云箭,哪怕是万水千山,雨下成海,也要来相见。
听听那冷雨。冷雨的冷语,是一种嘲讽。偌大的北京城、皇城根,在这种突如其来的嘲讽面前,大都羞愧地低下了头。除了团城。这么大的雨,身处暴雨中心的北海团城却无一例积水报告。无论下多么大的雨,在这个城池上,都会雨过地皮湿,很快就渗流得一干二净,秘密就在地面铺设的青砖和地下的涵洞中。距今已近600年的一套明朝建成的古代集雨排水工程,目前仍在团城“服役”。永乐年间的排水系统,600余年未毁不说,还精神奕奕地给了暴雨一个鄙视的眼神,愧煞今日的下水道!与团城类似的还有江西赣州,这座千年古城的城市排涝设施仍在积极服役,2010年夏季赣州一天内降水将近百毫米,依然没让这座千年古城发现明显内涝。下水道被誉为城市的良心,我们的城市习惯了向上生长,是不是也应该用力向下深耕了?
听听那冷雨。在暴雨中,有人免费提供食宿,却还有酒店旅馆加倍涨价的;有人开着私家车免费拉人,却有出租车司机开价400的;往机场的路上,望京救援车队的双闪照耀人心,可是看着浸泡在水里的车队收费站依然有条不紊地收费;还有车主贴出照片称被大雨浸泡一夜无奈停在路边的车子,上面赫然有城管贴的罚单……一场暴雨,不仅考验人性,也拷问政府的应急管理机制。在暴雨面前,如果有详尽的预案、充分的准备、周全的措施,是不是不必那么被动?是不是那些不和谐的噪音会减少一些?是不是这个城市会更让人有认同感一些?
听听那冷雨,无听以耳,请听之以心。听听那冷雨,即使在雨过之后,留住感动、总结教训、反思不足,因为下一场雨,常常是不遇而遇!(董碧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