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格出错”,促销设计出现漏洞,这是商家自己工作不谨慎造成的问题,商家应该对自己的失误负责,不应随意更改游戏规则,把损失转嫁给消费者。同时,电商立法也迫在眉睫
前不久,京东商城6月“店庆月”活动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优惠力度之大,覆盖范围之广,在整个电商行业都属罕见。然而,距离京东“6·18店庆日”已半个多月,许多买家仍在抱怨店庆日订单还未到货,“货到现在还没发过来,是要闹哪样啊?”
近来,京东频频爆出单方面取消订单、收了钱却迟迟无法发货的投诉,导致消费者对电商产生信任危机。
原来,京东在店庆期间,由于疏忽了部分优惠券的使用条件,导致一些人利用漏洞疯狂下单购买黄金钻石等商品,这使京东产生高达千万元的亏损。“京东不让商家发货,大批订单被强制取消,钻石、黄金类的最多。”
京东方面认为是经销商的恶意下单,因此将其拦截,称此举是为了维护普通消费者的利益,经销商大量订单会用于投机,低价买入,未来高价卖出。据了解,这部分客户是使用优惠券来购买的,而优惠券本身并没有限制消费者的购买,也没有设置购买上限。
不仅仅是黄金、钻石这类贵重物品,服装类商品也出现了京东单方面取消订单的情况。“店庆月”里,有消费者订购了数件促销价为4元、9元的女装,当时就付款了,客服回复3天内发货。但是迟迟未见送货,京东致电通知称,商家标错价格,不能发货了。在各大消费论坛上,消费者对京东以“标价出错”为由单方面取消订单的投诉举不胜举,有的顾客能接到客服解释,有的顾客甚至连个通知都没有接到。
不少网友认为:京东单方面取消订单其实“没道理”。既然已经下单,那么说明双方已经成交,不管对方是什么身份,作为卖家,京东商城都应该发货。
有专业人士称,这责任还该京东来背,否则就是不诚信。京东最好的处置办法,是内部处理那次促销活动的决策者,并且把处置结果公布于众。站在消费者的立场,京东无论有何种理由,都不应单方面取消订单。
许多法律界人士也持相同观点:消费者提交订单完成付款,而京东商城网站也显示“付款成功”,这个过程可以视作双方达成合同。按照合同法相关规定,京东商城单方面取消订单,拒绝发货,属于违约行为,消费者有权要求京东商城按照约定交货。
“价格出错”,促销设计出现漏洞,这是商家自己工作不谨慎造成的问题,商家应该对自己的失误负责,不应该店大欺客,随意更改游戏规则,把损失转嫁给消费者。
记得有个真实的故事:一位年轻的女顾客在美国一家商店里闲逛,突然她兴奋地喊来了售货员小姐,要买一架德国制造的正宗名牌货——斯坦威钢琴。售货员小姐看了看售价牌,惊讶不已,不敢卖。原来,那架价值4万美元的钢琴,标价牌上少了一个零!最后总经理来了,他了解情况后当场定夺:“卖,按标价卖!”总经理的做法,后来获得了广泛赞誉。
其实,京东、当当、亚马逊、库巴、苏宁易购等都曾发生类似事件,有的甚至多次。核心原因都是交易规则不明确或者被网站单方改动。
电商分析人士建议,电子商务网站在促销前,应对自身能力及顾客的反应作充分预估,特别是如何认定消费者“恶意”方面,需要事先制定非常详细的判断标准,或者事先明确。以超低折扣吸引大量消费者却迟迟无法兑现承诺,网购消费者耐心“伤不起”,京东这次很有可能“留客”不成反“流客”。
法律人士还建议,双方如果协商解决不成,消费者可以诉诸法律。此前,当当网反悔“特价书”,就被判败诉。不过,国内消费者面对商家的此类行为,由于订单额小,维权成本高,多数都选择了放弃追究。
目前,针对电子商务发货问题在法律上尚属空白,电商立法迫在眉睫。
近日,由国家工商总局牵头发起的《网络商品交易及服务监管条例》的立法工作全面开始,这意味着我国首部电子商务监管立法已经启动。其实不仅是上述京东的撤单行为,电子商务中还有很多问题,例如针对电商行业不正当竞争、低于成本的定价、大规模促销的审批等监管,都远远没有线下的监管完善。
一直以来,诚信问题是电商行业的老大难问题。业内不少人士都认为,诚信体系建设一方面需要建立完善透明的信息机制,另一方面需要电商所有相关方的通力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