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年代,几乎没有人会时刻准备着要当英雄——因为时势造英雄,而一个安定和谐的社会,必然可以将大部分对人对社会的潜在伤害,消弥在完整的法律和保障体系中。无法英雄辈出,并非社会之哀,而是社会之幸。
所以英雄往往是以一种突如其来的方式,切入我们的眼帘,一如吴斌。假如可以,我想不止是吴斌的亲友,所有人都宁愿少一个英雄,也不愿出现那块劣质的刹车轮毂,夺去一条年轻的生命。我们宁愿他普通地活着,每天轻吻过他的爱人后去上班,然后在黄昏时乐呵呵地出现在家人面前,大叫一声“饿了,今天吃什么呀”——这也是他在成为英雄前,生活中最频繁的一些镜头。
有人说吴斌只是履行了其作为一个公交司机的职责,遵循了一个行业的行为规范而已。这话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没错,只是他忽略了吴斌所处的特殊环境,看过视频的人都会感同身受,那犹如电影特效般击碎玻璃深入体内的沉重铁片,会给人带来怎么样的痛苦,而他随后一丝不苟进行的动作,又需要多强的意志和精神力支撑。
英雄本就出自普通人,褪去他在一刹那迸发出的光华,他的精神内核可能质朴无华,或是人性之善,或是职业精神。但英雄是有其特质的,这种特质,其一是坚定不移的信念,无论是人性或是职业精神、道德素养,他们都能深烙于心底,永恒不变;其二是有公心,一个自私自利的人不可能挺身而出,更不可能成为英雄。假如吴斌只关切自己的痛楚和伤情,心中却无乘客的安危考虑,仅凭本能他可以完成那一系列的操作吗?
这样的精神内核,因其朴素和贴近,恰恰最能打动人,每个人都能从中照见自己的内心,在灵魂深处接受一次震荡和洗礼。我们会发现自己与英雄其实很近,但我们也会发现自己与英雄其实很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