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媒体称中国已将五月第二周的星期天定为“母亲节”,据悉,此报道不实。国家安全政策委员会专家学者们认为,中华民族有重视人伦亲情的优秀传统,呼吁确立“中华母亲节”,而不能把美国母亲节视作世界的母亲节,最终被“西化”。(5月13日新华网)
“专家学者”呼吁确立“中华母亲节”已不是一次两次了。早在2006年11月,全国政协委员李汉秋就曾以《创设中国母亲节》为题,提出设立中国人自己的母亲节,并提出孟母可作为中国母亲节的形象代表,最终无疾而终。事实上,美国的母亲节早已深入民心,不仅因为“周日”方便,更因其深刻的感恩内涵而几乎成了国人的节日。再设立一个中华母亲节,纯属画蛇添足,因为并不能保证美国的母亲节从此国人不再过,哪怕动用强制手段也没用。
我国改革开放30余年,收获了一个很重要的经验:要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心态,理性看待世界。一切有用的、先进的、为我国百姓普遍接受的,都应该为我所用,尤其是优秀的文化,我们应该无条件吸收,而不问其出身。像“感恩节”、“情人节”“母亲节”等这些西方节日,都是对人类最纯净情感的记忆强化,其正面的引导作用,人所共知。我们该做的,是积极引导,剔除糟粕,取其精华,努力使其内涵和外延上有新丰富和创新。其实,文化的东西与科技进步一样,都需要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吸收并完善。赌气式的推倒重建,一涉“美”担心被“西化”,哪有一点开放意识?事实上,很多国际性节日,我们都在顺理成章地过着,比如“五一国际劳动节”“护士节”等,为何不怕被“国际化”?按照“专家们”的逻辑,似乎也都应该取消,自己单独再设一个最好。在笔者看来,把一个单纯在道德上是否感恩的简单命题上升为“历史身份认同,国家信仰与民族凝聚力”,人为制造中西文化对立,不仅有点托大,还有点耸人听闻,而自我暴露出来的“别人有我也有”的潜意识,恰与“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相反,是典型的“大国小民”心态(吴建民语)。
“不要被‘送来’的东西吓怕了,也对洋货发生恐怖。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这是78年前的鲁迅说的,倒像是说给现代人听的。如果有关专家能好好重温一下《拿来主义》这篇奇文,必定大有收获。还要设“中华母亲节”吗?答曰: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