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网友在微博中爆料,用皮革废料制食用明胶的工艺方法早在1991年就申请了专利,到现在已整整21年。26日下午,国家知识产权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国家知识产权局受理过10件利用皮革废料提取食用明胶的相关专利申请,其中2件曾获得批准,但均已失效,目前没有处于有效状态的相关专利。(齐鲁相关新闻:网曝废皮制造食用明胶21年前已获国家专利)
“专利制度是给天才之火加上利润之油”。这是镌刻在美国商务部大门上的林肯总统的名言。用皮革废料制食用明胶的工艺方法,首先是把“天才之火”,成功申请专利之后,无疑是添加了“利润之油”,可是,这种“油”,不是“优质油”,而是“地沟油”;这样的“利润”,也不是纯洁的利润,而是肮脏的利润。或许,按照中国专利制度,是无需考虑“利润之油”的品质,只要是“天才之火”,就可以或者说应该为之“加油”。我们从中或隐隐感觉到,专利制度伦理正在沦陷,或敲响中国专利制度健康发展的警钟。
我国专利制度起步较晚,但“步伐”很快,甚至一路小跑。1978年7月,中央作出了“我国应建立专利制度”的决策。1984年3月12日,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此后,《专利法》经过三次修订。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今年4月24日举行“2011年中国知识产权发展状况”新闻发布会。从会上获悉,2011年,我国共受理三种专利申请163.3万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52.6万件。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69.7万件,其中国内拥有量35.1万件,首次超过国外在华发明专利拥有量。单纯从量的积累看,中国俨然是“专利大国”。
用皮革废料制食用明胶的工艺方法曾获专利批准,反映出专利制度的品质欠缺。由于制度的刺激与催化,专利数量快速剧增,是否类似于“扩招”?是否“捡到篮子都是菜”?曾任全国律协知识产权委员会轮值主席的斯伟江律师称,“我国自主创新能力还比较弱。发明专利基本上原创型的非常少,大多是集成创新的专利,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专利。”他认为含金量高的专利数量少,而含金量低甚至没有价值的“垃圾专利”为数不少。现在看来,专利中的有害成员恐怕不止一双“皮鞋”,只是这双“破鞋”被人揪出来而已。
“皮鞋”很忙,专利制度很“闲”。网上段子很有意思——想吃果冻了,舔一下皮鞋,想喝老酸奶了,舔一下皮鞋,感冒要吃药了,还是舔一下皮鞋。上得了厅堂,下得了厨房,爬得了高山,涉得了水塘,制得成酸奶,压得成胶囊,2012,皮鞋很忙。专利制度继续在制造“量”,可是量大质低的专利徒具观赏性,甚至让“有害创造力”有机可趁。保护知识产权的前提是“真知识”,而不是“伪知识”“劣知识”。鉴于此,专利制度不能再“悠闲”下去,制度创新与改进也要“忙起来”,要有“踏破铁鞋”的决心与毅力,让制度伦理与品质得以提升。(王旭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