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和商家“谍战”,监管总是“慢半拍”?

时间:2012-04-17 10:19   来源:工人日报

  4月15日,央视曝光了“胶囊里的秘密”——河北一些企业用生石灰处理皮革废料进行脱色漂白和清洗后,熬制成工业明胶,卖给浙江新昌县药用胶囊生产企业,最终流向药品企业,进入消费者腹中。而根据相关规定,工业明胶是不能用于生产药用胶囊的,药用胶囊的原料明胶至少应该达到食用明胶标准。用工业明胶生产出来的胶囊,重金属铬的含量将超标十几倍甚至几十倍。

  这年头,把工业原料加工进食品里,已算不上“高科技”了——用双氧水漂白鸡爪,用工业盐、松香、沥青等化工原料加工烧腊等。所幸,这次事件经媒体曝光之后,监管部门立即行动。据4月16日《新京报》报道,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出紧急通知,要求对报道涉及产品暂停销售和使用,并责成开展监督检查,一些涉事企业已被查封。这样的查处力度不小,反应速度也不慢,只是相对媒体而言,还是慢了半拍。

  近年来,在一些媒体工作者辛勤、勇敢地潜伏、暗访之下,一些行业内幕浮出水面。在这一过程中,媒体和记者在同无良企业斗智斗勇,犹如上演了一部部“谍战”大片。从中,人们渐渐发现一个共同特征,一些商家的唯利是图毫无底线。“抄小道”,偷工减料,不择手段,怎么省钱怎么来,怎么省事儿怎么干,花9.9元能解决的问题绝不花10元,变废为“宝”的本事很出色——吃过的油可以翻新,报废的电梯可以翻新,废弃的皮革能做成胶囊。尤其是看着别人牟取暴利,却没受查处,有多少人还能安于诚信和守法,脚踏实地赚钱?

  问题是,揭露潜规则仅靠记者行吗?记者没有检查权,更没有执法权,他们的采访往往要付出极高的成本。就拿这次调查胶囊的秘密来说,央视记者在前后长达8个月的时间,走访了河北、江西、浙江等地多家明胶厂和药用胶囊厂。即便如此,他们曝光出来的可能只是冰山一角——还有多少食用明胶厂暗中生产销售工业明胶?工业明胶还流向了哪些胶囊厂?胶囊厂用工业明胶加工的药用胶囊还卖到了哪些药厂?央视表示,调查还在继续。可该继续调查的,只是媒体吗?

  与记者比起来,一些监管部门似乎总是“慢半拍”。如果我们说监管部门完全不干事、不管事,也并不公道。毕竟,一些质监、药监部门会定期公布一些商品的抽样检查结果,曝光一批“黑名单”,提醒公众注意等。只是在食品药品行业造假事件此起彼伏的态势下,监管行动似乎总显得滞后和薄弱,主动出击的时候不多,更多的是被动地等着问题找上门来,自然也就显得“慢半拍”了。

  前段时间,有人倡导“官员装成记者去调研”引发了争议。其实,装成什么人并不重要,就像记者暗访时也不会说自己是记者,而往往装成来谈生意的人一样,重要的是要有一份责任心,一份不查出真相绝不罢休的坚持。一粒不起眼的小胶囊,调查了8个月,走了多个省份,十几次采访涉事企业,如果监管部门也能如此,胶囊的秘密还会存在吗?

  曝光黑幕,媒体有责任,监管部门更有责任。媒体的监督只能起辅助作用,政府职能部门才是监管的主力军。媒体屡屡曝光黑幕,对监管部门来说,其实也是一种“发难”和监督——如果监管部门能多有作为,何劳媒体这般辛苦?不是要求监管部门也去跟商家“谍战”,而是期待他们也能主动“冲锋陷阵”,相信借助法律法规、行政权力这些“精良武器”,监管部门更该战绩辉煌,老百姓更能安心过日子。

编辑:樊玉娇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