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实名制听起来似乎是新事物。其实并不新,我们手机入网时要登记个人身份,那是一种实名制;我们进网吧时,要把身份证放在一个识别器上嘟一声,那也是一种实名制;我们进行网购时,要输入一些个人的真实信息;在一些论坛BBS上也早已实名制……
最近,人们热议的实名制,主要是指微博实名认证。这项实名制引发如此大的反响,是不是由于它将彻底改变微博既有繁荣生态呢?其实未必。中大传媒学者张志安在他的腾讯微博中作了详细的分析:实名制对“意见领袖”的微博没有实质影响,其他许多名人堂的用户也基本不受影响;而新闻从业人员的微博已比较规范;受影响的人是一些没有经过实名登记的微博,这些人中,有一些担心发言不方便、自由度不高而退出微博,一些原先借个马甲作托的人也将因实名登记失去“市场”。所以他认为:“总体上,网络表达的质量或可提高。”
那么,对微博实名认证颇多非议又出于何因?从舆情分析看,网友担心自己的自由表达会受到钳制。从表面看,这种担心有一定的道理,但再细加分析,就不必过于紧张。
其一,微博作为一种公众参与政治与社会生活的途径已经越来越重要,从中央到地方的多个政务微博也相继开辟,它们也邀请网友拍砖,表现出相当的容忍度。从这个角度看可以作个基本判断,绝大多数人都不希望微博的舆论空间窒息,包括微博在内的舆论空间仍将继续发挥官民沟通和公共表达的作用。否则,“创造条件让人民批评政府”将是一句空话。
其二,包括微博实名制在内的网络实名制,有助于清除各种色情、赌博、欺诈信息,并遏制谣言的传播,从而促进理性舆论空间的形成,以及对公民的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
至于网友所担心的实名制会不会更加容易让人“因言获罪”,这是一种很正常的心理反应,值得关注。但就过往发生的“因言获罪”的事件看,怪罪于实名制未必合适,其本质乃是公权力滥用和践踏公民权利的问题。若权力不受监督,即使没有实名制,不幸的事件同样可能发生;若权力受到限制,实名制下的公民批评权和合理怀疑权,仍然可以得到保障。消除网友的恐惧感,不在于实名制本身,而在于公民表达的权利救济制度有没有建立起来,在于公权有没有得到有效监督。
网络是一个虚拟空间,但它已经极大影响现实社会。从法律规范角度看,需要考察活动于网络的“主体”,以及它的“行为”和“责任”三个方面。我们知道,模糊的网络世界上“没人知道你是一条狗”,然而,其“行为”后果在很多时候已直接作用于社会。当我们追问“责任”时,已经无法回避“主体是谁”的问题,于是,“网络实名制”成为一种必要。
当然,如果采取直接实名制即前台实名后台也实名的话,那么,网络作为虚拟空间与我们的“物理世界”一样了,那又将失去“虚拟世界”的魅力和价值。另外,在实行实名制的过程要注意保障公民表达权,否则,推行实名制维护互联网良性发展净化网络空间的意义也将大打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