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清明放假以来,甘肃兰州各大超市一场沸沸扬扬的“抢盐”闹剧上演并持续升温。随后,多家媒体报道了兰州盐市供应充足,价格完全正常的事实真相。同时各中盐专卖批发点、大型超市以媒体报道为依据劝告市民了解事实真相,不要相信谣传而盲从抢购。这两天,市民抢购热潮逐渐平息。(4月7日《西部商报》)
“抢盐”闹剧甚至也在武汉出现。《武汉晚报》报道说,兰州男子听信谣言在武汉抢购13000斤食盐,最后的结果是:退不掉,卖不得,运不走。“抢盐”闹剧并不新鲜。去年三月,因为日本核泄漏危机,就曾经爆发过全国性的“抢盐”浪潮。更让人纳闷的是,改革开放30年,“抢盐”闹剧似乎便从未停止。在社会不断进步,科技不断发展的今天,“谣盐”为何仍然屡屡出现,这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1947年,有学者给出了一个决定谣言的公式:谣言=(事件的)重要性×(事件的)模糊性。食盐对于民众而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因为不可或缺,一旦有食盐涨价的传说,民众便会产生“宁可信其有”的心态。少数居心叵测者,则会试图“囤积居奇”,想借机大捞一笔。于是乎,“别人抢,我也抢”的现象,也便随之出现。可以看出,“谣盐”之所以会屡屡产生,有其深刻的社会心理原因,譬如群体极化、从众流瀑、寒蝉效应等。
古人云:谣言止于智者。倘若一个谣言的接受者,有着自己独立与明智的判断,他便不会轻信谣言。食盐价格会暴涨么?倘若你相信,只能说你对国家的食盐专卖体制,太不了解。是的,食盐流通是国家专营,价格控制很严,虽然这一体制存在种种弊端,但是在保证食盐供应这一点上,还是很有优势的。另一方面,全国一年的盐产量超过6800万吨,其中井矿盐占4000万吨,绝大部分用作化工原料,一旦有需要,这些产能很容易生产出足够的食盐。
“谣盐”的受害者,同样不了解我们政府“稳定压倒一切”这一执政理念。食盐涉及每个民众的利益,放任食盐价格波动,不仅可以引发“抢盐”风波,甚至可能影响社会稳定。从这个角度看,食盐价格不可能暴涨暴跌。即便要涨价,也会如油价上涨般“温水煮青蛙”。
对于“抢盐”闹剧,媒体认为,消除恐慌的良方当然是科学知识的普及、信息的公开、政府的公信力。是的,对于“谣盐”或“谣言”,不仅需要通过法律手段来控制谣言的传播,更需要通过辟谣发布真相来重塑政府公信力。谣言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辟谣的管道。
《人民日报》最新评论说“网络家园决不能任由谣言疯长”——“杜绝谣言的生长,需要每一位公民的共同努力”,文中这句话我深表赞同。既然“谣言止于智者”,谣言又取决于(事件的)模糊性,要想每个公民都具备防谣辟谣的能力,恐怕有赖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进一步开放——唯此,每个公民才可能成为“智者”,“谣盐”之类才不再有藏身之处。(刘义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