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租房遇冷”带来的磨合问题

时间:2012-03-22 09:51   来源:武汉晚报

  昨日的武汉晚报报道,武汉市首批公租房最近“付诸实施”,但市民反应出人意料,899套房子仅租出去了210套,每个月政府需要为空出来的房子付50万租金。

  公租房遇冷,实际上反映的是政府保障房政策与民生现实的磨合过程。

  目前,在武汉保障房体系中,如果分为上中下三层的话,最下面的是廉租房,优惠幅度最大,但门槛最高——较低收入群体,家庭人均收入不超过600元。中间是公租房,优惠幅度次之,门槛也成反比——低收入群体,家庭人均收入不超过1500元,上面是经适房——涉及产权问题,门槛相应也降低。

  是的,从门槛来说,年度人均月收入1500元,意味着一个收入4500元的三口之家有资格申请,房租加物业水电一般在900元左右,比例约为20%,一般家庭能够承受,这也是公租房作为保障房的意义所在。也应当说,整个保障房体系是帮助低收入群体实现基本生存的重要支撑。

  但是,理论在与实际接轨的时候,常常会出现磨合的问题。低收入群体的形态各种各样,保障房有没有更灵活的政策和实施形式来与之对应呢?

  以洪山公租房遇冷为例,为何宽敞的公租房没有人住?算一算新闻中退休彭女士的支出结构就知道,房租水电占了月收入近70%,这种结构想必彭女士难以长期维系。

  再比如,可以比较一下公租房和廉租房,公租房的门槛是1500元,廉租房的门槛是600元,但廉租房的房租不足百元,而公租房除去补助也接近900元,两厢比较,大约也是公租房遇冷的原因之一。

  在整个保障房体系中,最重要的两点,一是公平,二是合理。合理,既包括每一种保障方式,对所适应人群的人性化迎合,也包括几种保障方式之间的无缝对接。以遇冷的公租房为例,门槛与优惠的比例是不是还需要再调整?还有没有其他方式“按需公租”,而不需要政府租房空待?再者,能不能考虑CPI和工资的波动性,为门槛设一个“浮动范围”?

  最近新闻还报道过一个老人,去年他符合了经适房申购条件,他申请了,并幸运的摇上了,但到了今年要认购的时候,他的工资涨了100多块钱,于是他即将实现的住房梦破灭了。

  新车上路要磨合,新船下水要适航,因为是首批公租房,在投放使用初期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在所难免。但是,正因为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才能给我们提供经验,提供思路,更好的完善保障房政策,使它更加人性化,更有针对性,更饱满地为低收入群体服务。(鲁珊)

编辑:樊玉娇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