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条新闻的关注度很高。合肥17岁少女周岩因拒绝同学陶汝坤求爱,被陶用打火机点油烧伤毁容。周岩脸、颈、胸、腿均严重烧伤,一只耳朵被烧掉。媒体报道称,陶汝坤父母均为当地科级干部。陶汝坤行凶后要求周家不要报警,表示自己父母当官,被关一个星期就能出来,让周家人等死。
少年求爱不成狠下毒手,且作案后还向受害者家人疯狂叫嚣,花季少女面目全非——这些元素所叠加而成的画面,无疑令人愤慨而又唏嘘。
然而,这条社会新闻获得极大的“眼球效应”,却更多地拜“官二代”所赐。“‘官二代’横行霸道,恋爱不成将少女毁容”,“官二代”标签一出,新闻便化腐朽为神奇,一经发布便迅速蹿红。看到这样的标题,公众的愤怒情绪想不被点燃都难,“最狠官二代”、“高衙内抢民女”之类的次级标签也应之出炉。
基于当前民众对权力干扰司法的痛恨,不难理解人们将陶汝坤贴上“官二代”标签的心理——只有通过这种非常方式,才能引发舆论关注,受害者的境遇才会受到重视,司法也才能够更公正处理。
事实上,从目前的案情来看,并没有证据表明存在处理不公现象。比如当地警方表示,陶汝坤自案发以来,一直羁押在看守所,并未被取保候审;对此说法,周岩的律师也予以了确证。当然,此案后续处理是否公正,则是另一回事,这需要舆论的继续跟进。
其实,去掉“官二代”这一标签,我更愿意将这起案件,视为一起少年(学生)暴力事件。应当看到,近年来少年暴力事件已呈高发态势,少年弑母或弑父、少年街头暴力等恶性案件时有所闻。这些少年何以如此疯狂、失去人性?除了青春期所具有的躁动、懵懂等因素,家庭、学校乃至整个社会,是否也有责任?
用标签的方式制造眼球效应,极易给受众造成价值伦理导向上的混乱。“官二代”标签或是其他贴标签做法的泛滥,将使阶层的裂痕进一步加大。在这方面,曾被贴上“官二代”“军二代”的药家鑫案,已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