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雷锋”延续至今,有两个事实清晰可见:一是它从没丧失生命力和号召力,二是质疑它的声音同样不曾断绝。
质疑不断而行为延续,说明“学雷锋”符合时代精神的需求,仍然有着良好的群众基础;行为延续而质疑不断,则至少说明“学雷锋”的方式方法还有提升和改进的空间。在今天这样一个经济繁荣、社会开放、价值多元的时代传承雷锋精神,尤其需要理性对待、客观分析质疑的声音。
阅读网络上的种种质疑不难发现,最强烈的质疑声音,恰恰是那个看似不食人间烟火的“雷锋”。雷锋生前的工友兼战友乔安山,近年来一直奔波于国内各地做雷锋事迹报告,致力于“告诉大家一个真实的雷锋”。他不否认,在迄今的50年里,雷锋有时候被“神化”了,这不仅无益于雷锋精神的发扬和继承,反而对雷锋本身构成了伤害。
“神化”雷锋的行为看似让雷锋愈发“高大全”,实际都是对雷锋的误读和扭曲,进而使得雷锋精神趋于僵化和狭隘。雷锋生前的战友冷宽将军就曾观察到,当年曾经有一段时间讲“反潮流”,就把雷锋当成“反潮流”的一个英雄来塑造;有一段强调高消费,让消费来拉动社会经济发展的时候,又把雷锋当做一个高消费的典型来宣传。宣传者期望以雷锋的号召力化解社会生活中的棘手难题,但雷锋不是有求必应的圣贤,怀抱这种功利心的人根据形势需要为雷锋“画像”,久而久之却徒增一桩信任危机。
只有正视这种错位和误读才能有助于我们科学认知雷锋精神,正如乔安山所言,只有真实的雷锋才人人可学,因为真实的雷锋是通过做一件件小事经年累月而成榜样。在今天重新认识雷锋以及雷锋精神,关键一点就是认知雷锋作为社会个体的自我价值实现。雷锋从旧社会的孤儿成长为新中国的时代标兵,既没有轰轰烈烈的英雄事迹,也没有高不可攀的丰功伟绩,但这并不妨碍生前的他在平凡的岗位上获誉无数、名声远播,因为时代对个体价值的认同路径已然变化。纵观雷锋的一生,“爱岗敬业”和“乐于助人”两大美德传颂最广。其实,恪守职业精神和人格美善,从来都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雷锋成长史的真正价值,其实是在于他以一个时代青年的自觉,赢得了时代与社会回馈给他的荣光。二者实际体现了时代个体与社会环境的良性互动,这才是雷锋精神适用于任何一个时代与社会的价值所在。
认清了这一点,就不会为雷锋事迹的普通与琐碎感到惋惜,因为雷锋精神真正打动人、鼓舞人的力量,从来都在这琐碎而又本真的生活细节里。这样的精神才会真正永不过时。(石念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