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必拿“炒作说”质疑坊间善意

时间:2012-02-17 09:30   来源:济南日报

  2月14日,南京小伙撞上劳斯莱斯,面临巨额赔偿,引发了争议。15日,该风波有了新进展:经过协商,劳斯莱斯的产权单位太能集团表态愿放弃赔偿,自掏腰包维修。网民质疑,这场“天价一吻”或系商业炒作,是提前策划好的。(2月16日《扬子晚报》) 

  “天价一吻”,本是场悲情的路演:贫富间的无形隔阂,被一场纯属偶然的车祸引燃,眼看着,就要沿着“聚讼对垒—权责界定—你偿我还”的路径推演。不料,剧情陡转,它以温馨一幕收场:在妥协之下,豪车拥有方太能集团“量彼之物力”,放弃了索赔。这般善举,也彰显了“互谅与宽容”的道德力量,慰藉人心。

  故事到这,算得上完满。肇事小伙免于赔偿之困,太能虽花了冤枉钱,却也饮誉颇丰。遗憾的是,“炒作说”甚嚣尘上,让结局罩上了浓郁的阴霾——撞车事故,被说成是蓄谋已久、伺机炒作;之后的免赔举动,也被看作是故作宽宏姿态,沽名钓誉。商业炒作的污名,令“一笑泯过节”的善行蒙垢。

  有人说,我们处在一个没有佳话的时代。恶意炒作、人际猜疑、信任干涸,俨然是个恶性循环,在荡涤着一切善举的光环。任何美谈,都会被粗暴地拉下神坛,接受世俗化的审视与严苛质疑,哪怕只是莫须有式的揣测。毕竟,公众的关注与褒扬,或许正是炒作者驰骋名利场的筹码。

  正因如此,扶老人只能是“撞人者”的良心救赎,陈贤妹伸出援手必属“炒作”等,已成某些人的思维定势。在他们眼中,在价值迷惘、道德土壤贫瘠的当下,与人为善的行径,不外乎制造“崇高人格”的假象;助人为乐,终是飘渺虚无的道德说教,没有践履意义。鬻声钓世,是做好事的唯一初衷。

  噱头营销的无良炒作,抢占了眼球资源,遮蔽了民生话语,的确需要谴责。道德骗局设多了,难免犹如“狼来了”一般,冷却了公众的向善热情。然而,戴上“有色眼镜”,先入为主地将善举和炒作“拉郎配”,也许会造成误伤。

  不必拿“炒作说”“道德投机”,来质疑坊间善意。过度吝啬掌声,或是对良俗发酵的抑制。事实上,无度的棒杀和捧杀,都不是打通社会向善路径的良方。(佘宗明)

编辑:樊玉娇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