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芬奇”密码谁能最终解开

时间:2012-02-14 10:32   来源:新民晚报

  央视报道基本属实,编导李文学未收钱——新闻出版总署日前就央视“达芬奇”报道调查的发话,是否意味着纠结了半年之久的“达芬奇密码”就此解开? 

  达芬奇家具被央视曝光涉嫌造假后,其“公关危机”应对首鼠两端、进退失据,忽而流泪陈情,忽而发信道歉,忽而反噬央视记者敲诈,忽而又声称状告上海工商局,生生把一出单本戏整成了套中套、案中案的连台本戏。逼急了的“达芬奇”,甚至自曝出手上千万元,意图“摆平”媒体,效果不彰之后,不惜揭出潜在幕后的企业公关危机推手,让人恍然,原来被曝光者见个“媒体负责人”,都有明码标价啊! 

  一切都显得过于耸人听闻。舆论的天平开始微妙地倾斜,不少企业家忍不住也兔死狐悲地痛陈“弱势群体”待遇,也曾被无良媒体敲诈过…… 

  “达芬奇”事件串起的“密码”日渐繁复,更让媒体与企业的关系抹上一层“厚黑”油彩。 

  新闻出版总署的调查结论,让“达芬奇”似乎哑口无言。然而,“密码”却远未彻底解开:“达芬奇”何以前倨而后恭?媒体曾曝达芬奇为危机公关出手的2000万元,下落究竟如何?央视编导李文学何以要和被调查方负责人“多次私下见面”?总署称李文学并非央视持证记者,系违规从事新闻报道,类似事情并非孤案,如更早的编造“纸包子”报道的北京电视台“记者”被查证只是“临时工”,何以这类“违规”采访在堂皇的电视台屡禁不止…… 

  这出连台本戏至少告诫我们一点,不少新闻调查,哪怕在相当权威的媒体,都远未具备起码的新闻专业素养和职业操守。 

  所谓新闻调查,就是记者公正调查、揭露被某些人或组织故意掩盖的、损害公众利益的事实的过程。这里有几个要素是要首先确定的:“记者”无疑是主体,如果连持证记者都不是,本就有“李鬼”冒充“李逵”之嫌,如同没有会计上岗证却去做会计、或没有通过律考就当执业律师一样不靠谱;而“公正”更是要害,它包括利益上的“公正”,不能与当事任何一方有利益关联,其调查不能受任何一方的干扰,而“多次私下见面”,似乎免不了瓜田李下之嫌…… 

  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达芬奇”事件呈现出的矛盾、悬念、秘密与冲突,非常典型地代表着中国诸多领域“潜”着的规则。“达芬奇”可以对公众、对消费者十分倨傲,甚至一毛不拔,却对它认可的潜规则顶礼膜拜,不惜一掷千万金。这说明了潜规则之威力无穷。在中国,公正的新闻调查之必要毋庸置疑,诸多“潜”于水下的“密码”,有必要拎出水面,让公众透明地打量。 

  如果,连本该公正的新闻调查,也被卷入“密码”怪圈,“违规”层出不穷,甚至遭遇信任危机,就让人不能不悚然而惕。 

  透视“密码”现象,让人深觉,建立一个公开透明的社会机制,才是让公众拥有安全感、建立诚信与互信的前提。而肩负社会瞭望哨之责的媒体,其社会责任、严格自律与专业水准更是缺一不可,唯其如此,才能最终解开诸多见不得光的“密码”……(李泓冰)

编辑:樊玉娇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