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长姜伟新25日披露,截至9月底,今年保障房已开工986万套,占年度计划的98%。可以预期,国务院要求的今年开工建设1000万套保障性住房的“硬任务”,将不会再有悬念。上半年,全国大部分省份保障性住房开工率还在20%至30%之间徘徊,而下半年建设速度却一路飙升,保障房的面目也越来越清晰(10月26日《京华时报》)。
年内1000万套保障房能够如期开工建设,好消息!早已翘首企盼的民众想必会稍稍松一口气了。一旦房子开工了,安居的梦想总归不会太遥远。不过,在保障房建设的问题上,似乎还远没到弹冠相庆的地步。住建部部长姜伟新也指出,目前保障房建设存在选址离城区较远、部分质量不过关、退出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可见,与1000万套的“硬任务”相比,还有诸多“软任务”同样重要。
首先,房屋质量问题是重中之重。尽管姜伟新表示,从住建部检查的情况看,保障性住房工程质量总体上是好的,但是,住建部的随机性检查并不能完全查清保障房存在的质量问题。如果没有严厉的刚性制度约束,相关责任单位、责任人员又缺乏责任感,保障房的质量将很难得到保证。此前,北京、内蒙古等地陆续曝出的保障房安全问题就是例证。频频出现的问题往往使人形成一种印象,好像保障房天然就与质量无缘、天然就是低质量的代名词。
再考虑到各地保障房均系政府强力推动、跨越式开工建设的操作路径,不免更让人担忧质量问题。眼下,仅仅依靠住建部自上而下的督责,显然不可能对保障房实施全方位、全环节的监控。可以说,从规划设计、建筑材料、施工建设,再到监理、验收等等,每一个环节都有可能出现疏漏,都可能影响到房屋质量。因此,对于房屋质量的关注理应与开工建设同步,不能有丝毫松懈,更不能视为“下一步”才介入关注的问题。
其次,分配、退出问题更是道必须跨过的坎儿。这里既有公平合理分配的问题,也有健全退出机制的问题。今年以来,对于不该入住而入住了保障房的情形媒体多有报道。为什么会出现权势人群挤占、侵占保障房的情形?根源在于地方上缺乏公开、透明的分配制度。在保障房分配过程中,往往容易产生暗箱操作的空间和余地。部分接近权力的人群,能够很轻易地获取不该获取的指标,且不受任何监督。至于退出机制的问题,也并非如有些人所谓的为时尚早。从世界的经验看,政府保障性住房都是一个动态的管理过程,是政府为住房困难人群提供的过渡性住房而非终身住宅。可见,有关方面应该及早动手,制订出合理的退出机制,以使保障房真正实现公平配置、合理使用。
此外,规范日常管理也应及早着手,不能等到一地鸡毛之后再去重视。保障性住房不同于一般商品房,人们入住后的日常管理问题必将有很多麻烦事。是由商业性的物业公司接手,还是实行居民自我管理?可以说,商品房小区已经出现了的诸多问题,在保障性住房中也都可能出现。对此,似乎也应该逐步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一个保障房小区在正常秩序上的沦落,不只关系到小区居民的安危,更关系到地方社会秩序的好坏。
总之,1000万套保障房年内的如期开工建设,只是一个节点,下一步面临的任务将更为艰巨繁重。每一个细节具体到千家万户,都会被放大成为一个个严峻的课题。这些课题一方面考验民众的承受力,民众该多一些耐心;另一方面也考验政府的智慧,政府应以制度化的努力而非临时性的集中行动去纾解难题、优化管理。在保障房建设的问题上,“硬任务”确实很硬,地方政府必须下大力气,不可能在短短半年内就能突飞猛进;而“软任务”同样更硬,这些后续问题能否得到妥善处理,直接关系到保障房的政策走向乃至政策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