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岁女童接连遭遇两辆汽车碾压,18名路人无人施救,一名捡破烂的阿婆的善良反被质疑为“想出名”。广东佛山的“小悦悦事件”正在引发舆论的沉痛反思,人们有发自内心的刺痛和疑问,我们这个社会怎么了,让人变得如此冷漠、冷血,道德被搁置,良善被嘲弄。
新闻的选择、极端事件的刺激,有可能放大了冷漠的阴冷程度,但从教师该不该扔下学生独自跑路、特殊人群在公交车上该不该被让座、老人摔倒该不该扶起等问题的讨论,从见死不救讨价还价、遇到跳楼起哄叫好、可怜讨薪反被厌弃等现象的累积,我们或许不得不直面残忍的现实——人性冷漠、心灵麻木、道德滑坡已经是普遍且严重的社会问题,我们这个有优秀道德传统的民族和国家,目前确实缺少高昂的道德底气。
“小悦悦事件”让人从情感上实难接受,一味悲叹没有用,反思在进行,反思有必要,但一些陈词滥调实际上并不利于反思的深化,反而是反思的障碍。
我们反对对道德标准认知的窄化。在一些人看来,不害人、不做亏心事就是遵守道德,对他人的疏离、麻木、冷漠则与道德无关,是某种现实下的无奈。这样的想法充满自私和自以为是,是对道德责任的自动逃避。还有人认为,冷漠现象不是道德能够解决的问题,需要诉诸于法律。这样的论调是忽视道德基础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唯法思维,只会造就一个更加冰冷的社会,道德问题必须从道德本身入手。
我们不认同道德滑坡是市场经济之果的荒谬判断。有人认为,经济领域的改革,导致过度物质崇拜、“一切向钱看”,使得人们忽略了精神层面的追求,才有道德水平的一路下行。甚至有人据此缅怀逝去的道德“黄金年代”,试图通过对市场经济制度的推翻“重塑”道德风尚。且不论那个时代是否真的道德高标,将经济发展与道德水准对立,本身就缺乏说服力,如果我们考察一下一些经济高度发达国家的道德水平,便知这种认知的无知。
我们也不赞同道德冷漠是教育失败的简单说法。有人觉得,我们的教育缺少人性教育,才让孩子长大了不知爱人,不谙同情,甚至有专家建议将“生死教育”纳入义务教育。现行教育诚然问题重重,但为什么往往是孩子显得更真诚、更无畏、更多践行基本道德原则,我们在他们小时候鼓励他们这么做,长大了却又告诉他们这样做是幼稚的,为什么随着年纪增长,那些纯真和质朴却在一点点失去。
我们走在现代化的路上,现代化的进程,面临传统道德的继承问题,也面临传统道德向现代道德转型的问题。社会生活已经出现了变化,需要新的道德价值秩序来规范和引领。反思道德滑坡和道德被边缘化的现实,则需要从历史文化的延续、现代化起步的原点一步步来探寻,每个不同的时段,对道德发展的得失究竟如何,从而在坚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前提下,拾漏补缺,重建适应现代社会生活和能为最大多数国民接受的道德价值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