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码通车了”的说法是失去底线

时间:2011-09-29 13:24   来源:扬子晚报

  广西梧州一座桥梁经过近一年的整修后刚刚通车,就产生了裂缝,现在又开始重铺沥青。梧州市政管理局局长表示:“我们政府是有责任心的政府,宁愿先通车,通车虽然路难走点,质量差点,但是起码通车了。”(9月28日《北京晨报》)

  这位局长官当的怎么样且不说,在遇到问题时,话都不会说了。就拿“宁愿”来说,现代汉语的习惯用法是,在两者相较中,只选取某一方面,放弃另一方,而这选择和放弃之间的权衡,则体现了主体的价值观:正常的说法是,宁愿选择不通车,也要保证质量。现在倒好,这个官员宁愿选择通车,而不管质量如何,还大言不惭地说是有责任心的。这是对谁的责任心?很显然,是对上级领导的,而不是对老百姓。如果要对老百姓负责的话,那么前提当然是要保证工程质量。局长这样说,对他来说,可能没错:只要领导满意,老百姓不满意算个球。可问题是,领导满意,老百姓骂娘,这中间差距咋怎么大?领导和百姓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这可真是经不起推敲呢。

  局长的“起码已通车”一经网络曝光,公众为之气结之后,迅速爆发,以一种新的网络流行体——“起码体”对此进行调侃:官虽然庸一点,但最起码是个官。这还不过瘾,要我说,当官可以昏庸,甚至可以无耻,但起码不能这么无底线吧:如果他的心中,只有所谓的上级领导,没有公众的利益,如果没有合适的官员,起码,我们可以不要这样的官吧?

  现在舆论焦点都瞄准了“政绩工程”,说是为了完成上级的死命令,要赶在×月×日之前通车,所以只能以牺牲质量保证工期。对此,我深表怀疑。整修一座大桥,又不是建一座桥,一年时间还不够吗?如果不够,当初是怎么通过这个项目的?如果没有能力完成,为什么还要承接这个项目?这中间有没有猫腻?如果深入调查,不难发现问题之所在。一个能够当众说出这样让人匪夷所思的混账话而不以为耻的官员,背后做出什么样的混账事情我们都不奇怪。

  起码如何,是做人、做官的底线。对一个官员来说,连起码的价值判断都出了问题,我不知道,还能指望他们能为人民谋什么利益,为国家做什么贡献。面对舆论的诘责,不是谦恭诚恳,而是大言不惭,胡搅蛮缠,还奢谈什么责任心?言为心声,这样的官员在当地到底有多少,我们不知道,但让这样的官员下课,才是有责任心的表现,只有让这样的官员下课,并根据调查结果,付出应有的代价,起码,我们还能看到一线希望。再起码,要给公众一个说得过去的说法吧?

编辑:张洁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