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全国百强县名单近日发布,令人惊奇的是,这份名单中竟然包括多个国家级贫困县,比如内蒙古准格尔旗、陕西省府谷县等,既是全国百强县又是国家级贫困县。据媒体报道,面对质疑,国家扶贫办新闻发言人表示国家级贫困县是本世纪初依据当地人均GDP、农民人均纯收入等制定的标准。
知情人士透露,国家级贫困县能在财政补贴、土地政策、税收减免等方面享受政策优惠,所以不少地方都是“有了‘帽子’不想摘,没有帽子还要积极争取。”
究竟是贫困县名不副实,还是百强县其实难副,这两顶“帽子”都是怎么评的?评选中的猫腻我们见识过很多,或在评选规则上动点脑筋,或在申报材料上动动手脚,或在评审时公个关、说个情,这样的事情还少吗?此外,就算贫困县的帽子是10年前戴上的,时下县域经济的发展十分迅速,哪有一顶帽子一戴就是十几年的道理?
一个县身兼贫困县和百强县固然荒谬,却不难“理解”:对于一些地方官员来说,百强县是面子,是荣誉和政绩,是夸耀的资本和升迁的筹码。百强县这顶闪闪发光的帽子,有条件要争,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争。而贫困县这顶帽子,虽然不光彩,却意味着财政补贴、税收减免,相对宽松的发展政策。贫困县这顶破草帽下隐藏的是巨大实惠,焉能不要?哭穷、演戏、造假,同样是千方百计去争取。
百强县的面子有了,贫困县的实惠也捞了,左右逢源,不亦乐乎?如此,我们似乎能够“理解”,为什么有的贫困县动辄花巨资大搞形象工程,为什么有的贫困县出现了大贪官,为什么有的百强县的老百姓过着无缘温饱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