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事件信息公开应除三屏障

时间:2011-08-04 14:04   来源:燕赵晚报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政务公开加强政务服务的意见》,提出要抓好重大突发事件和群众关注热点问题的公开,客观公布事件进展、政府举措、公众防范措施和调查处理结果。(8月3日新华社)

  时代已经进入互联网时代、大众麦克风时代,任何事实真相借助手机拍照、微博传播,都能在第一时间传达到千家万户,倒逼公共理念、公共服务意识不得不透明和公开。这已经是无法阻挡的社会潮流。

  要想让公开和透明大踏步前进,就要扫除拦路虎。首先是暗中抵制。公开和透明是官民沟通、舒缓民意、化解矛盾的最佳手段。但是公开会让某些官员面临更多的信息挑战和真相挑战,权力范围受到很大制约,甚至会影响到政绩和地方形象,更影响到未来的乌纱帽。所以,为了尽可能减少“行政麻烦”,各级政府处理公共危机的一个惯常思维就是:能遮掩的就遮掩,尽可能制造信息盲区,争取所谓的舆论主动权和控制权。

  最典型的就是三公消费公开,还有官员财产公示制,尽管媒体监督声势浩大,官员财产申报根本就没有实质性进步,三公消费也是挤牙膏,而且既没有人均数据,又没有详细的消费数据,实际意义不大。所以,重大事故公开一定要避免这种狡猾思维,要求打开窗户说亮话,让官员们知道,搞小动作和暗箱操作,注定会让自己更加被动。

  还有就是信息无知、观念落伍的拦路虎。很多地方所谓的现代化,仅仅是硬件达标,官员的素质及驾驭多媒体的能力,以及现代化思想,还非常微弱。如那个“微博开房”的网盲。实际生活中,很多官员不看书、不研究信息化,不学习现代化手段,诸多事情都是工作人员代劳。所以,就算中央提出了透明、公开的要求,因为自身对现代化手段缺乏感同身受的认知和敬仰,就会出现懈怠。导致此要求被架空、搁置。

  再就是茫然四顾的观望态度。应该说,很多官员已经从权威部门的舆情反馈评价以及政府公共危机综合评价中认识到,不公开、拒绝公开就是一种落伍。可是,在周围很多官员和地方政府都没有积极响应,仍在默默观望的背景下,个别官员就是想公开,却迫于周边舆论环境和上级领导的脸色,也不敢轰轰烈烈的公开,不敢全部彻底的透明。更多透明和公开必须根据领导人脸色和周边环境行事。要想让透明公开精神得到落实,必须摒弃这种瞻前顾后的矛盾思维,将公开和透明思想纳入对官员的思想考核内容,让更多官员抛开顾虑,愿意公开,大胆公开,多创造公开的环境。中央的透明和公开精神,才能得到积极落实。

编辑:张洁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