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9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了《第2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6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4.85亿人;
2011年上半年,微博用户数量从6311万增长到1.95亿,增幅高达208.9%,成为用户增长最快的互联网应用模式。
毫不夸张地说,微博是中国最“当红”的网络社交工具,是中国互联网的宠儿。在信息化时代,互联网使一切都变得越来越透明,而微博的助推力更是不可小觑。无论是个别官员的不当言论,还是涉及广泛的公共事件,微博在表达民意、引发舆论和进行监督等方面表现出了令人惊讶的力量。对于这样的影响力,很多权威部门越来越予以重视,比如有党校特意为党员干部开设了微博讲座,提高他们的认知程度和回应意识。
当然,微博的高速成长和巨大影响,也使之瑕瑜互见——它既是民意和舆论的表达通道,也成了不少谣言和炒作的集散地。比如,我们在微博上见识了“郭美美事件”、“领导悬浮照片”等引发的公民监督的威力,也看到“盐能抗核辐射”、“鱼太鲜活吃了致癌”等不实和无聊之词造成的混乱。可以说,这种两面性,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
但是,这种客观存在不能成为不当言行泛滥或实施打压封杀行为的借口,恰恰相反,它应该促使人们培养起更加成熟、理性的思维和心态。尤其对负有公共责任的权威部门而言,如何积极有效地回应乃至引导微博所引发的舆论风潮,将是不折不扣的巨大挑战。从现实看,虽有个别的亮点,但总体来说,有关部门的应对情况并不理想。比如,“领导悬浮照片”出来后,会理县有关部门的致歉和检讨很快平息了网络风波,让人眼前一亮;但更多的还是“郭美美事件”这样的案例——尽管事情真相疑云重重,网络民意汹涌,但是相关部门似乎缺乏一查到底的决心和有力有效的行动,结果不只失去了民众的信任,而且助推了虚假信息的传播。因而,对于微博上的“风云”,围观的网民需要有鉴别力,负有职责的有关部门更需要予以充分的重视和积极的应对。从根本上来说,在互联网事件发生时,只有权威部门认真对待、正面回应,不敷衍、不回避,才能最终解决好问题,才能真正赢得民众的认可和信任,也才能尽快培育起有鉴别力、负责任的网民。
眼下,微博很时髦,无论是官还是民,当然可以赶这样的时髦。但对权威部门而言,赶这个时髦不是表表姿态就罢了,而是要真正从微博里发现问题、领会民意,把它作为服务民众的良好渠道。微博虽有些杂乱,但有关部门千万不能小看了上面的那些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