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真的是“放错地方的资源”?

时间:2011-07-06 14:54   来源:文汇报
  这些年来,“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成了一句“引用率”非常高的话,成了流行语。最近参加市政协“生活垃圾三化处理”调研课题,发现这句话的影响还真是无处不在。不过,面对垃圾处置这么一个事关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这句流行语是否可以作为一种“科学理念”、作为一个“指导思想”来帮助我们审视过去、评估当今、规划未来?我深感有必要先静下心来,做一番认真的、不那么诗意化的思考。

  翻译就不是太靠谱

  第一个问题,这句话出处何在?我查了好多地方,也请教了好几位专业人士,始终不得要领。我又查阅联合国和好几个环保先发国家的相关政府网站和机构网站,都不见这句话——怪了!为何这么一句“高度出彩”的话,老外不用呢?

  后来还算查出了一点结果:在有些国外大学,尤其是印度的大学里的确有人用过:“Wasteis a misplayed resource.”(“废弃物是被错误放置的资源。”)但谁都知道,“废弃物”和“垃圾”的内涵有交集,但终究还是有区别的;垃圾是环境科学讲的城市固体废弃物(municipal solid waste,简称MSW)中的一部分。按照国际上引用较多的美国公用事业协会(APWS)的分类法,固体废弃物大致可分为垃圾、燃烧灰烬、街道清扫物、动物尸体、废弃车辆、建筑垃圾、工业废物、特殊废弃物(包括医疗废弃物、大件垃圾、畜牧和农业废弃物、废水处理残渣也就是半固体的污泥)等,垃圾,或者我们说的生活垃圾(包括了APWS分类法中的几类)只占其中不大的比例,而且恰好是资源价值相对较低的那部分。看来,这句话如果翻译为“废(弃)物是放错地方的资源”,还靠谱一点。

  可以是资源,也可以是灾源

  说到这里,我想起一个案例: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有个叫滥木厂的地方,旁边有座叫灶矶山的小山,明清两代一直有人在山上开采汞矿,留下了大堆的提炼汞后的矿渣。解放后发现这山上铊和砷的含量也很高,铊在地球上是一个很分散的元素,很少有单独成矿的,滥木厂是目前全球已知唯一单独达到开采品位的铊资源,前人留下的矿渣中铊的含量也已完全达到了工业品位。多少年来,矿渣在山上,有完好的植被保护着,老百姓在山下的谷地里耕作、栖息,倒也相安无事;可到了上世纪50年代后期,当地天然植被被破坏了,地质队又在山上打了深井进行勘探,深层的矿水冒上来,加上大雨,把含铊矿渣冲到山坡下的谷地里,污染了土壤与水源,又被蔬菜吸收,在植株内累积。居民食用高铊蔬菜,结果从1960年开始这个村子的农民中典型的慢性铊中毒症状大量出现,落发、失明、丧失活动能力——世界上已知的慢性铊中毒案例,基本都是由于投毒事件或职业性事故,一般也就一个、数个病人,滥木厂却发生了全球范围内因为自然状态下环境污染导致人群慢性铊中毒的唯一已知案例。 
编辑:张洁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