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每一位老人安享晚年,不仅事关老年人的利益,也与我们每个人的利益密切相关。如何使养老制度更合理、更人性化,是当下应尽早解决的问题
“穿着蓝格的围裙,戴着雪白的帽子,纺织女工像快乐的燕子一样在织布机前来回穿梭;下班后呼啸而来的青年工人,把自行车铃摁得震天响……”大凡40岁上下的人,对这样的场景都不陌生。这是上世纪80年代初期,工人题材的电影里常见的镜头。当工人,也是那个时代许多人的理想。
时光荏苒,电影中的主人公转眼陆续到了退休年龄。当年的欢声笑语变成了落寞的背影。作为“80年代的新一辈”,他们经历了企业改制、下岗等一系列社会变革,而微薄的养老金,更给他们的退休生活增添了烦恼。
退休了,本该安享晚年。但是,真正退休之后,很多人会发现,因为工作单位不同,拿到手的退休金却有很大差别:与从国家机关、事业单位退休相比,企业职工尤其是普通职工退休后拿到的退休金少很多,甚至不及前者的一半。
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迈进的过程中,我国退休制度逐渐形成了以公务员(包括大部分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和企业职工为分野的“双轨制”。前者的养老金由财政支付,后者的养老金由职工个人和企业承担。这种分野,是导致不同人群之间养老金产生差距的重要原因。
“双轨制”加剧财富分配的不公。同等学历、同等技能甚至同等贡献的人,仅仅是因为工作单位性质的不同,退休后就不能得到同等待遇。这种因身份、体制等标签造成的事实上的不平等,已经成为影响社会公平的一大问题。
“双轨制”是制约人才合理流动的“绊脚石”。由于退休待遇差距很大,影响了社会就业平衡和人才合理流动。国家机关、事业单位成为万人争宠的“香饽饽”,一般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总是乏人问津。一些人明知不适合、不能发挥特长,也宁愿赖在国家机关,不愿意寻找更适合自己的工作。
当然,在看到“少”的一面的同时,也要看到“多”的一面。企业作为与国家机关完全不同的主体,采取完全不同的薪酬制度。当下,一些企业特别是垄断企业,其在职职工的收入水平是公务员的几倍甚至十几倍,企业高管更是收入不菲,退休职工的养老福利水平也不算低。这种因资源独享、改革不到位等原因造成的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现象,同样值得高度关注。
改革养老保障制度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跟收入分配改革结合起来,统筹考虑,稳步推进。随着中国老龄化社会的临近,让每一位老人安享晚年,不仅事关老年人的利益,也与我们每个人的利益密切相关。尽快使养老制度更公平、更合理、更人性化,是当下应尽早解决的问题。(北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