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利润低迷未必是“空心化”

时间:2012-09-05 10:59   来源:羊城晚报

  日前,中国企业联合会发表的《2012中国500强发展报告》称,中国最大的5家商业银行营业收入占500强企业营业总收入的5.7%,但其利润却占到32.2%;而272家制造业企业的营业收入虽占500强企业的42.7%,但利润却仅占25.04%。这一数据对比引发了对中国经济空心化的讨论。

  272家制造业企业的利润不及5家商业银行,这是否意味着中国经济有空心化的隐忧?其实不然。

  其一,经济走向虚拟化是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和特点。不管我们愿不愿意,全球资本市场的总规模依然大于实体经济的总规模,当中有经济虚拟化的成分,其中金融业表现最为突出。由于我国资本市场的发育程度不高,企业直接融资的比例不高,而大部分的企业比较倚重商业银行作为间接融资的主要渠道和桥梁,加上自2010年10月以来,我国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提供融资的积极性不高,从而刺激民间私人借贷活动异常活跃,这又反过来刺激商业银行通过各种渠道,包括与小额贷款公司、信用担保公司合作来规避银监会对于商业银行利率的管制,变相让商业银行成为500强企业中的“香饽饽”,其利润率之高自然可以预期,其利润丰厚或多或少与其寡头地位有一定的关系,更遑论商业银行中的前五大了。因此,仅把商业银行和制造业企业的利润和营业收入做简单的类比,就得出二者的“效益鸿沟”有扩大的趋势,似有不妥之处。

  其二,商业银行和制造业企业的效益存在“鸿沟”并非不正常。在现代经济条件下,两个行业的附加价值是很不一样的。用最简单的话来讲,商业银行总部基本都设在中心城市的核心区域,而且几乎都是城市的地标建筑,其目的只是为了告诉银行客户,本银行的实力是无可置疑的。因为商业银行提供的是无形的服务,而民众对银行服务的评价可能是人言人殊,是相对主观的。因此,商业银行的业务核心是服务营销,其资本开支和用于招聘高管的支出就要大得多。

  例如,商业银行的高楼是用负债得来的资金兴建的,只要负债管理的功夫到家,一般民众不会太介意,这就需要商业银行有较高的回报率和利润率,来支付与客户关系管理有关的各种费用,包括高管的高工资和福利。反观制造业企业,除非是上市公司,需要注重企业的公共关系形象,一般民众对制造业企业的厂址设在哪里并不太关心,他们关心的是该企业的产品质量是否过关。在质量差不多的情况下,民众更关心的是制造业企业的成本控制情况如何,更追求产品的价格性能比。除非制造业的有形产品真的很有创意,产品功能比同类的要强得多,人们愿意为此支付更高的价钱,否则,拿提供有形产品的制造业企业的利润率跟提供无形服务的商业银行的利润率做比较似乎并不靠谱。

  其实,商业银行和制造业企业在效益上存在一定的“鸿沟”,是由现代经济条件下制造业和服务业的行业特征和差异所决定的,并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当然,如果这条“鸿沟”不断扩大,导致实业部门与商业银行部门长期存在悬殊的利润差距,确实会不断吸引越来越多的资金离开实业部门而转投虚拟经济领域甚至助长投机风气蔓延。但问题是,目前这条“鸿沟”是否已大到无法承受?从报告所提供的数据看,暂时还找不到答案。

  值得一提的是,如何通过产品创新和制造业的升级转型来提升我国制造业的附加价值,将是一项长期的任务,这与通过增强商业银行的竞争力来提升其盈利水平是并行不悖的。(林江 中山大学岭南学院财政税务系主任、教授)

编辑:张洁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