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看待经济下行压力

时间:2012-07-24 10:20   来源:中国青年报

  历史证明,经济下行是调整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良机,我们应当抓住当前的机会。

  7月13日,统计局发布第二季度国民经济运行数据,其中上半年GDP同比增长为7.8%,二季度GDP同比增长为7.6%,3年来我国经济增速首次跌破8%。

  面对当前经济形势,我们必须有一个准确的分析和判断,只有正确认识经济发展的规律,才能有正确的政策和举措。

  扩张性刺激只能是饮鸩止渴

  目前的经济下行,是“后4万亿时代”的必然。

  每遇经济下行,各国政要都容易采取扩张性政策。当年凯恩斯主义诞生时,就有学者评论,有了凯恩斯主义,西方民主政府再也不用担心经济下滑导致本届政府下台了,他们完全可以花钱制造一次繁荣,但紧接而来的是滞胀。

  历史证明了上述判断的正确性。首先是面对1929年的经济危机,美国总统罗斯福实行了一系列的扩张性政策,似乎恢复了经济,但复苏时间却长达10年,且在1933年开始复苏不久,第二次衰退又于1937年来临,并且是有史以来最急剧的一次衰退。有人认为,如果不是一系列的政府刺激,那次危机不会持续那么长时间,甚至不会有第二次衰退。

  其次是上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日本经济由于房地产泡沫破灭及股灾等原因开始衰退。为阻击衰退,日本政府采取的办法就是靠大规模的财政支出和减低利率刺激经济。前后实施了9次大规模的刺激政策,其中有7次规模高达1万亿~18万亿日元。日本政府每刺激一次,经济就有短暂的复苏,但只要刺激政策结束,经济就马上下滑。这种打“强心针”的办法并没有使日本经济真正好转,相反更加糟糕。

  第三,由美国次贷引发的危机与2001年互联网泡沫有关。当时泡沫破灭,美国经济陷入衰退,但那次衰退的时间很短,实际上只有一个季度。然而,美联储降息刺激房地产进而刺激美国经济,阻击衰退,其代价则是次贷危机这种更大的泡沫和更大的衰退。

  面对2008年由美国次贷引发的全球危机,中国政府4万亿元的救市计划,同样难以超越经济规律本身的制约,虽然短时间保持了两位数的经济增长,却带来了许多负面效应:产能进一步过剩,特别是被扶持的产业 ,环境进一步恶化,以及巨额的地方债务,并由此导致通货膨胀。通货膨胀下的极度紧缩政策又直接导致民营企业的融资难,错失了产业提升的良机。

  扩张性政策为什么是饮鸩止渴呢?原因在于:⑴所以发生经济危机,更多的时候是产能过剩。在产能过剩的情况下,刺激性政策虽然可以临时增加需求,但紧接而来的是更严重的产能过剩。⑵显而易见的是,危机时虽然缺钱,但更缺的是具有引领性的产业兴奋点。走出危机的关键在于一系列创新。面对当前一些企业的困境,我们经常这样发问,“如果没有创新,给你钱又能怎么样?”在这种情况下,实行扩张性政策更多地注入货币,只能在原来的产业层面上重复地扩展。⑶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情况下,靠一国实行刺激政策恢复经济是相当有难度的。

  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保持“自然增长率”,同时进行经济创新,找到新的产业增长点,这才是我国经济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

编辑:许娜

相关新闻

图片